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竹筒舞”的来源及艺术特点

2008-05-09 20:40:57来源:    作者:

   

    通道侗族自治县古称罗蒙县。侗族先人因躲避历史上的征伐战乱,被迫从东南沿海逐渐迁徙至通道山区丛林蛮荒之地。当时的侗族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为生存他们必须群居以防止敌人和野兽的袭击。侗族人最初是靠敲击手中的工具,如“扦担”(用直径小口杯大的竹子或木棍,砍成扁担长短,削尖两头。“扦担”是侗家的担柴工具,同时又是抗击野兽和战斗的武器)防范自卫或驱赶来袭的野兽给自己壮胆,同时,野外劳动时击打“扦担”也是相互联络的手段。 最初只是敲击扦担声的简单约定,彼此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或通知同行者自己发现了野兽,  侗族先人通过敲击声的轻重缓急以及不同音高、节奏等发出信号,如遇危险时敲击“扦担”,危险若来自野兽则敲击“苦酒筒”,呼叫救援时急速地敲击多个小竹筒等等,并以此判断同伴遭遇了怎样的危险。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发现单一的节奏变化不能清晰地表达所需的约定信号,便慢慢地发展到敲击不同的物体和不同的节奏声响来约定不同的信号,使敲打的声音变化多端,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和区分各种复杂的信息。在经年累月的生活中侗族人对声音与节奏意义的理解,也从实用的层面提升到艺术和审美的层面。

    “竹筒舞”是侗族一种击打竹筒、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朴实的生活特点。通常是群体表演,也有单打独跳、双人对打、四人合打的形式。不论男女,表演时都身挂数只竹筒,以敲击身体各部位大小不等的竹筒,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和击出各种复杂的节奏,并伴随着节奏踏歌起舞。竹筒的音色原本就十分优美,再加之大小不等的竹筒敲击出数种高低不同的声响和各种复杂的节奏,强击犹如震山之鼓,弱击仿佛潺潺溪水切切细语,的确悦耳动听。舞蹈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大自然中的事物以及与日常生活劳动相关的人和事。它之所以在侗乡的歌舞中被传承下来,并能不断向前发展,不仅在于它高超而独具魅力的节奏艺术给予人们在听觉和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和审美的愉悦,也在于“竹筒舞”的表演性和其融入了民族历史内涵的叙事性功能。

    “竹筒舞”多在节日仪式、喜庆丰收、交往、游戏等活动中表演。通道侗族的主要民俗节日包括侗年、三月三、芦笙节、九月九等。在这些重大节日庆典中,往往少不了热情欢快、激情跳跃的“竹筒舞”表演。在这种场合中大多是以群体性的“竹筒舞”居多,表演者通常在20人以上。舞蹈热烈欢畅,竹筒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传递回响,再加入芦笙队的音乐伴合,视听效果不同凡响。  “竹筒舞”表演多在侗寨的鼓楼、风雨桥和晒谷场上进行,不仅有表现战争、劳动、娱乐的场面,还有模仿动物形态的表演,比如“斗鸡舞”、  “猴闹春”、“狮子舞”、  “双龙抢宝”等等。男子的舞蹈侧重于表现战争、劳作、竞技等内容,如:“扦担舞”、“围猎舞”、“岩鹰捕食”等,动作豪放强健、刚劲粗犷,动作节奏激烈奔放,体现了侗家男儿刚强勇猛、勤劳奋发、热情向上的性格。相对而言,在表现生活舞蹈和爱情舞蹈时,多为男女混合的形式,舞蹈的节奏欢快明朗,表演也可加入轻松优美的歌声予以烘托,表现出侗家儿女温柔、善良、热情的性格。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节奏性,任何舞蹈都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舞蹈的重要实质之一是动作节奏,节奏是加强舞蹈语汇起伏的力量,节奏体现为动作韵律“力”的强弱、长短、急徐,跳跃的轻重,动作幅度的大小以及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增减。  “竹筒舞”表演时的道具是竹筒,演员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是打击乐器的演奏者。节奏决定了舞蹈的表演形式,敲击竹筒的节奏声确立了“竹筒舞”表演的基调和基本节奏型,表演者踩着竹筒的打击声有节奏地起舞,舞蹈被赋予了鲜明、强烈的节奏感。集体的表演场面在开始时通常都有一声吆喝,紧随吆喝声上场的表演者在潇洒的造型亮相后开始表演。首先是由领舞者演奏一小段低音“苦筒酒”,起到统一节奏速度的作用,然后众人在统一的节奏速度和情绪中进行表演。丰富的节奏表情是“竹筒舞”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其节奏来源及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竹筒舞”的节奏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侗族依山傍水而居,以农耕为主,春天播种、秋天割谷,种田养鱼、植桑养蚕。“竹筒舞”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这种生活劳动的形态。  “竹筒舞”的节奏往往比较整齐划一,表演的内容大多与集体的挖山、踏水车、收割等劳动场景有关。

    2、  “竹筒舞”的节奏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在一人或两人表演中,往往是表演者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变化各种节奏,这时就会较多地运用到敲击“刀鞘”、以掌击地、双手合击等音色。如:男子两人表演的“斗鸡舞”,其舞蹈中就大量运用了击打刀鞘的音色(双手快速击打刀鞘,敲击出模仿斗鸡时激烈的鸡叫声,又能表现出雄鸡抖动翅膀的舞蹈动作)。双手交替快速击地的动作与节奏把“斗鸡舞”推向高潮,此时表演者快速地击打刀鞘和双手合击或以掌击地,生动表现出最激烈的斗鸡场面。结束时,斗胜的一方双手击打小饭筒和小水筒,表现斗胜后的雄鸡抖翅和“咯咯咯”的鸡叫声;而斗败的一方则敲击苦酒筒,以散板的自由节拍表达雄鸡斗败后的哀鸣,舞蹈动作很具表演性。

    3、  “竹筒舞”的节奏还与侗族传统器乐曲的节奏有关。在侗乡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竹筒舞”的节奏十分丰富,除基本节奏外,还常常和地方传统乐器一同表演,吸取了相关器乐曲的节奏特点,主要包括芦笙、侗笛、木叶、铜锣等民族乐器。

    4、  “竹筒舞”丰富的节奏手段还在于侗族人对传统艺术中声音、节奏的细腻、敏锐把握。“竹筒舞”的表演中,双手击打“苦酒筒”并伴以侗语的声音节奏起舞,俨然侗语的Rap表演,具有浓厚的侗语音调特色。竹筒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相互交织、配合,形成的特有的节奏表情成为“竹筒舞”的一大艺术亮点。

    为了传承和发展侗族民间舞蹈艺术,  “竹筒舞”也受到了现代音乐和节奏的影响,学习和吸收了外来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形式,将表演从单一的自娱形式通过提炼搬上了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和侗族的舞蹈艺术。现在的“竹筒舞”已形成音乐、歌唱、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