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电影类图书阅读进阶小指南 怎样从“观众”变成“影迷”?

2018-04-27 15:03:17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知依

   
与电影节的热度相反,电影类图书是一种不温不火的存在,大热的书很少见,但总有新书默默推出,时有惊喜,长销不衰,从不断流。

  2018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不久,上海国际电影节又开幕在望。每年的春夏两季,这两个电影节就像影迷的盛大节日,电影票总是瞬间抢光,朋友圈里各种热闹。


  与电影节的热度相反,电影类图书是一种不温不火的存在,大热的书很少见,但总有新书默默推出,时有惊喜,长销不衰,从不断流。


  如果你没看过《魔灯》,谈伯格曼是不是有点底气不足?要是读过一部权威的电影史,那是不是看各种类型的影片都心里有谱?一个真正的影迷,一个真正的“文青”,仅仅看片是不够的,还得看书。


  就电影书的话题,青阅读记者采访了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陆梦婷、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编辑周昀、理想国“电影馆丛书”编辑马步匀等出版从业者以及一位资深影迷。总的来看,今天市面上的电影书大约可以分为三类,各有侧重:


  一、普及类,面向大众。这类书会像开列片单一样列举出影史不可忽略的作品,也会用并不晦涩的语言分析电影的基本观赏策略——电影作者是如何用图像和影音叙事的。如《认识电影》《世界电影史》《伟大的电影》都是这个类目里的佳作。


  二、迷影向作品,面向有一定基础的电影爱好者。其中包含影人传记、影人谈话录以及专业影评人对电影的分析。就像喜欢一个作家可能会通读他的作品一样,如果真的痴迷一个影人,除了看过他的所有作品,还能从书中收获到他本人的更多细节,从而理解“他的电影何以如此”。像《雕刻时光》《冰雪纪行》《魔灯》《蛤蟆的油》《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等作品都值得一读。


  三、操作指南,主要面向电影从业者。这类书籍更多侧重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中可能会包含一些需要仔细研读的电影理论。如《电影语言的语法》《剪辑之道》《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等。当然,这类书籍不仅是电影从业者的专属,想要更好地理解电影或希望讲好一个故事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受访人为我们推荐了一些值得阅读的电影图书,并打破类别界限,把它们按照可读性、理解的难易程度排列了一下,大体得到一个电影书阅读进阶小指南。 这些书会带着你找到更多的书,在光影世界中漫游,陪伴你从“观众”成为“影迷”,从普通的“影迷”走向修为更高的“迷影”……这不是打游戏升级通关,而是一条通向好奇心、求知与审美的道路。当然,在阅读前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略——按下播放键,开始看电影。


  【入门级】


  《认识电影》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译者:焦雄屏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可争议的电影入门必读书籍,兼容了畅销书的宽度和长销书的深度。从摄影开始讲起,至影史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结束,条分缕析电影是如何成为电影,以及它是如何从镍币影院中的杂耍戏嬗变为第七艺术。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和打磨,成为影迷们认识电影的开端。


  《世界电影史》


  作者: [美] 大卫·波德维尔 / 克里斯汀·汤普森


  译者:范倍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两位著名的电影理论学者大卫·波德莱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的扛鼎之作,他们以理论家的身份博采众国电影之长,描绘百年光影史诗,并从千头万绪中围绕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工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全书,提纲挈领呈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则描画了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这本书非常适合与波德莱尔的另外一本理论著作《电影诗学》搭配使用。


  《电影语言的语法》


  作者: [乌拉圭] 丹尼艾尔·阿里洪


  译者: 陈国铎、黎锡


  审校:周传基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和前面两本偏向理论、史学的书不同,这本从实践创作入手,简单直接地向读者展示到底电影是怎样利用镜头说话的,并利用近500幅插图阐明摄影机位、场面调度、剪辑等电影语言。经过北电数届师生几十年的打磨和实操验证,成为“开启了中国电影新的时代”的必读经典之一。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想要理解电影中的故事到底为何物,这本书是入门的必备之选。如果说几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用《诗学》高度浓缩了叙事文学是什么的话,那《故事》则用高屋建瓴的洞见和澎湃激昂的文字讲明白了好莱坞的故事普世之道。


  【专业级】


  《石挥谈艺录:把生命交给舞台》


  作者: 石挥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话剧皇帝、中国著名导演、演员石挥个人的著述辑录,讲表演、谈历史、论时事,讲述自己的故事、阐述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回忆了民国文化。张爱玲、梅兰芳、曹禺、黄佐临、老舍等人在他的笔下出没、呼吸,一本难得一见的平民史诗。


  《少年凯歌》


  作者: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回忆录,一部出版于本世纪初的忏悔录,其思辨的力度和坦率直戳胸口的文字,让其跳脱出电影的范畴,成为当代文学史上可以留下深刻印记的著作。


  《伟大的电影》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殷宴、周博群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部凭借报纸影评这一消遣读物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佳作,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评价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他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让这本书成为众多影迷珍贵的观影指南。


  《电影理论读本》


  主编: 杨远婴


  后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北京电影学院杨远婴教授主编的理论力作,一堂纸上深度看电影的大师课,涵盖巴赞、萨塔格、桑塔格、宝琳·凯尔等文史巨擘的经典影评文章,带领读者从最表象的摄影出发,逐渐接近电影深层的精神和哲学内核。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爱森斯坦《并非冷漠的大自然》等经典理论著作的一个导览和补充。


  《真实眼泪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作者:[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穆青


  鹿书/武汉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里,齐泽克用段子手式的哲学视角分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导演的很多侧面,而喜欢齐泽克的读者也一定能从中获得畅爽的体验。齐泽克分析电影并没有按照电影学的套路出牌,而是从他擅长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电影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发烧级】


  《冰雪纪行:赫尔佐格的慕尼黑-巴黎日记》


  [德] 沃纳·赫尔佐格


  译者:倪璞尔


  湖岸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影史上最疯狂的沃纳·赫尔佐格写给病危前辈的深情纪录。他抓起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 一个帆布袋、一些必需品以及一本记录旅程的笔记本,独自走上狂热梦幻之旅。


  这样的大导演自我阐述之作,还有《雕刻时光》《魔灯》《蛤蟆的油》《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等。


  《如何拍电影:夏布罗尔导演札记》


  作者:[法] 克劳德·夏布罗尔、弗朗索瓦·盖里夫


  译者:陶然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每一部电影其实都是一场皮影戏,观众在幕前,演员在幕间,导演在幕后。银幕和导演之间是无数根细长的线,它们牵着胳膊牵着腿,牵着眉眼牵着指尖。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夏布罗尔撰写的这部《如何拍电影》就是让人理清这些线的一部作品。一百来页,短小精悍,他用这样一本小书证明,拍电影其实并不很难。


  《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夏彤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著名作家、布克奖获得者翁达杰(代表作《英国病人》)与好莱坞新电影剪辑师默奇的对话录,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跳出简单的电影剪辑范畴,深入人类的心灵甚至是玄学、梦境的领域,展示了两位艺术家之间深刻严肃又兼具“堂吉诃德”式幽默的交流方式。


  《宽忍的灰色黎明》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等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展现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的电影理论群像,巴迪欧、德勒兹、罗兰·巴特、居伊·德波等名留思想史的大家带领读者去了解,作为通俗文化组成部分的电影,如何从暴力、背叛和淫秽中挣扎摆脱出来,与哲学相遇。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


  作者:周传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理论先驱之一周传基先生有关电影声音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声音是如何跳脱出画框,辅助补充甚至扭曲“视觉交流系统”的电影语言,让读者从更多元的维度理解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魅力所在。


  阅读经验谈


  透过八卦看电影


  史航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现在是著名的评论人和阅读推广人。谈及电影书,他首先表达了对“八卦”的热爱——“通过八卦,可以反回来看到影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电影风格是什么样的。”


  史航在很多场合都曾表白过《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这本书在他眼中更像是一部八卦史:“你知道奥逊·威尔斯是一个电影金童,某种角度看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他26岁拍出处女作《公民凯恩》。但在这本书里你看到这个人就是一个碎嘴子,特别爱八卦。他到了晚年,成了一个爱喝酒爱聊天的人,这本书中大量的内容是他在非常粗暴、直率、放肆地谈论自己的同行。”史航说,比起学院派的电影理论,他更喜欢看“电影八卦”类的电影书:“很多银幕上的演员,影史上的导演都以更生动活泼的样子展现在你面前。看李翰祥导演的《三十年细说从头》也有这样的感觉,他把影坛的掌故见闻都写出来了。”


  史航最喜欢读的是影人传记、自述类的书,比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我生命中的电影》、桥本忍的《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等等,“看这类电影书就像是看你心爱的女孩或者你女朋友童年时候的照片,看到过去的照片,你就会知道她怎么会长成现在的样子。电影人一定会谈到电影的制作过程,所以这些书讲的其实就是电影是怎么诞生的。”


  除去影人传记,史航还对一类几乎在市面上匿迹的电影书抱有极大兴趣——剧本集。他迅速从脑海中拣选出了对他影响颇大的剧本集:奥逊·威尔斯电影剧本选集《审判》、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本选集《夏夜的微笑》、黑泽明电影剧本选集《活下去》和《乱》……“现在很容易找到一部电影,所以剧本集的出版像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在市面上比较少见了。以前在没有机会买碟的时代,剧本集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对电影所有的想象。”在史航看来,剧本集是电影从业者应当读的书,但也并非是只属于专业人员,“即便我只是一个普通影迷,看剧本集也会有想象的空间。”


  史航觉得,还有一类电影书,值得推荐给有志拍摄一部电影的从业者,那就是由一部电影产生的书。“比如姜文拍完《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出版了《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拍完《让子弹飞》之后出版了《骑驴找马:让子弹飞》。书里不是姜文一个人在谈,而是和这个电影有关的人、制作这个电影的所有部门,从不同维度来谈这个作品。电影从业者应该认真看看,这种阅读过程就像到电影学院进修一样,看一本书,就像旁听了各个系的课。”


  对于一些打着“速成”旗号的“电影制作指南”,史航有时候也买回来看看。他说:“我的阅读不是为了建立一个鄙视链,但我总会知道,世界上有左括号和右括号。如果只看速成的书,就好像只见过左括号,永远括不住任何东西。只有知道了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是怎么拍的,又知道了电影理论的各种说法,才能括出这个世界的丰富性。”


  有价值的电影书不多


  杜庆春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当青阅读记者请他向读者推荐一些电影类图书时,他给出的答案很特别——“我很少看电影方面的书,也不鼓励学生看电影方面的书。”


  杜庆春觉得,电影类的图书有价值的不多,尤其是电影制作和创作方面的书,不看也罢——对于想要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更是如此。可以看看的当然也有,“电影史可以找一两本阅读一下,了解了解。导演、艺术家的传记等等也可以读。这类书分两种,一种是高手写的,真正有艺术修为和鉴赏力的;一种是这个圈里的人写的,那就要对照着读,看看A怎么写的B,也看看B怎么写的A。电影史也好传记也罢,所有这些,都要当做闲书看。”至于研究者或资深的电影爱好者难免会涉及的电影理论,杜庆春说,“一个人的时间很少,如果你能读哲学,为什么要读电影理论?”


  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杜庆春从来不给学生开书单或者推荐书目。他相信:“第一,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是自我成长的逻辑,读了这本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本读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读,然后你就能够一直读下去。别人推荐的书可以参考,但是如果都按着推荐书目来读书就恐怖了。第二,读书很花时间,所以要有效率,能读经典自然就读经典,能读哲学经典,自然就不要看电影理论了——电影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其实还都是思想家业余的思考结论。”


  在采访中,杜庆春唯一提到的书,是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他说:“如果一个人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热爱电影,而是电影这种媒材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想象方式有一种内心的契合,那么对他而言,看电影就不仅仅是为了找乐子(大多数文艺青年只不过是一种自觉高雅的找乐子),那么就可以看看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看看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怎么去聊电影。”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