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网络舆论:解渴的马尿

2008-09-27 10:13:41来源:    作者:

   

作者:鄢烈山

 去年春天以来,网民个人意见的表达开始汇集成某种民意,日渐成为中国公民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参与中国朝野的政治互动,影响我们的社会进程。对此,我是喜忧参半。

  毋庸讳言,传统媒体的新闻与舆论监督环境在不断恶化。不少地方官员以及与他们结成利益同盟的企业主,不仅敢于动用权力牢牢箝制所辖地盘上的传媒,残酷打击胆敢揭丑的子民,而且已经敢于“抗上”,动用警力或打手,狙击中央媒体的采访人员。中央传媒的记者遭驱逐和殴打,中央的报纸在被批评的县市遭封杀,已不是一起两起。《新闻法》则千呼万唤不出来。同时,民意表达的另外一些渠道,游行示威、集会请愿等,更是禁忌重重,“门虽设而常关”。连“上访”都要受打压,遑论结社、游行示威!

  然而,历史从来充满意料不到的变数,“天意从来高难问”,不论多么强悍的权势者和强势集团都不可能对一切指挥如意,心想事成。网络就是上苍赐给中国公民自我表达的亦虚亦实的平台,远比天安门广场宽阔,甚至比万里国境线更难把守。

  科技的进步从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举其要者,众所周知,正是印刷术印刷品的普及,带来了欧洲的《圣经》走向民间,推动了宗教革命,冲击了教廷的霸权。正是电视机在中国农村的普及,使九亿贫穷的农民得以窥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产生了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欲望。中国要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文明,离不开网络。而有了网络,人们就增多了一个自我表达的手段,乃至互相呼应将个人意见的涓涓细流汇积成滔滔公众舆论(民意)的可能。

  正是有了网络,在《南方都市报》侥幸地披露了孙志刚案,接到严命只准刊载宣传部门报道此案进展的通稿,孙案眼看就要像此前一些传媒的类似报道不了了之之时,是网民们的齐声呐喊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使此案有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又是因为网民们的“接应”,披露成都李思怡惨案的媒体才未被淹没在各地每日海量的信息中。试想若无网络,一家区域性小报的新闻有多少人能知晓,更谈不上形成举国关切的热点。

  也是因为有了网络,孙大午案才“走出”河北,形成海内外关注的新闻事件,反过来对河北的主政者构成压力,使他们从“投资环境”着想,终于将孙大午放出来。而且,改变了并非孙某人一家的命运,而是连类所及,民营企业家的处境、农村金融的现状乃至直道行事者的命运,都借此形成了公共话题,有助于推进中国的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以上说的是单纯的“喜”——某种欣慰。

  所忧何来?

  我不信奉民粹主义。我认为中国也从来没有俄国贵族们曾经真正奉行的民粹主义,中国现当代史上所有的只是假民粹主义,打着抬举工农的旗号压制知识分子,“运动”群众为之火中取栗。“民意”这个东西有时很靠不住。比如,网上的反美反日的“民族主义”和“XXX热”,我就觉得十分虚假,是伪民意。又如,记者陈杰人,因为一篇报道不够严谨,被武汉一些大学生网民群起而攻之,被迫去职,那些大学生的所作所为正是当地教育官员所期待的,他们做了人家借以向曝光媒体施压的工具而不自知。尤为可耻的,该地区某大学一位教师在回乡奔丧时身故于公安机关,却不见他们在网上群起而追问真相,致使此事没个明确说法不了了之,枉费了张思之律师要代鸣不平的一番苦心。

  说到刘涌案的两次改判引发的网络舆论,以及这次苏秀文“宝马”车撞人案的网上传言,恰恰可以用来表征我的“喜忧参半”说。按照“常理”,在一个法治国家,我们应当尊重司法机关的判决,对执法机关及人员保持基本的信任和相当的尊敬。法官判案只能“以(法律意义上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能受民意左右。在张金柱案件中,我曾撰写过一篇论“民愤”的文章,对所谓“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老调子进行了批判,提醒国人警惕这种非理性非法治的思维方式。今天,我仍然愿意坚持这个观点。然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说“人民必须服从法官”,它的前半句是“法官必须服从法律”。人们在刘涌案、苏秀文案中所表达的对司法者的强烈不信任,并非杯弓蛇影。它是“吏治腐败”与“司法腐败”的严酷现实对人们投下的心理阴影。人们总怀疑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判案,先入为主地更相信官官相护、权钱交易之类的“背景”在发生作用。这是我们的司法不独立、不公开必然产生的社会变态反应。尽管有网络舆论的强大压力,孙志刚案的终审、刘涌案最高院的提审,不是仍然隔着一层厚重的帷幕吗?获准旁听和采访的媒体都是官方严格控制的,人们有疑惑的问题不许追问无从追问,公众的知情权根本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不信任我,凭什么要我信任你?猜测之辞乃至流言蜚语满天飞,不是很正常的吗?不公开与猜疑是一对孪生姐妹,冤冤相报永无了日。

  所以,在我看来,网络舆论是一桶解渴的马尿。企图借助民意来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不好说是饮鸩止渴,也不好说是饮死海里的咸水止渴;对于焦渴于政治透明、司法公正而难得的人们,姑且饮下这桶马尿,虽有一股令人不爽的骚味,毕竟聊胜于无,可以苟延生命。这也是不得己退而求其次吧。

  我相信,政务公开、司法独立、新闻自由的甘霖一旦普降神州大地,网络“民意”一枝独秀的势头必将衰落下去。我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