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文人之交如水

2008-06-30 02:10:49来源:《新京报》    作者:

   

作者:朱航满

    谷林在《答客问》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闲话,“我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事,当时是在司机班驾驶卡车的司机。她比我年轻三四十岁。她如今改行了,在社会科学院研究先秦文学,考究古代名物。”谷林所提及的这位传奇的女性就是社会科学院以研究《诗经》闻名的扬之水,扬之水是赵丽雅笔名,张中行先生在《负喧三话》中有《赵丽雅》一文,其中有关于她的有趣记述:“她的经历,除去嫁个规规矩矩的高干子弟,生个孩子之外,任《读书》编辑之前,我最清楚的是,大革命时期,也是她的少女时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食品店操刀卖西瓜。这方面她也是全才,由开卡车到瓜地去运,到切成块在门口叫卖,都会。就这样,连续七年,其后跨过一两个与文有些关联的小桥,就走入《读书》,终于投刀而改为拿笔。”

  谷林和张中行两位先生对于扬之水的记述,可以互为补充。谷林谈到他在博物馆工作的同事,也就是张中行先生所说的那个曾“跨过一两个与文有些关联的小桥”的扬之水,由此我才知道扬之水也曾在博物馆工作过,但估计时间不会太长。而恰恰是这一短暂的工作时间,也才让一个颇为传奇的文化老人浮出水面。起初,则是因为扬之水向报刊推介刚刚创刊的《读书》杂志,引起了编辑部的重视。沈昌文在《阁楼人语》中就记述了扬之水,文采佳,出手快,写一手小楷好字,最终,她被杂志社慧眼识珠招贤纳才,成为有名的编辑和学者。于是,曾经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且与扬之水作同事的谷林,在他退休后自然成为了《读书》杂志的义务校对,这是因为谷林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期间,他所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理和校对数百万字的郑孝胥日记手稿。此时,《读书》杂志草创,爱读书的谷林于是也就在退休之后和校对之余,可以顺便给《读书》杂志写点小专栏文章以作补白之用。

  到1988年,这些补白的读书文章也慢慢地积累了七八万字,于是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文丛”中,收录了谷林的这些文字,并以《情趣·知识·襟怀》为名出版。在这套文丛中,全是当今赫赫有名的文人学者,诸如黄裳、金克木、董桥、舒芜、吕叔湘、冯亦代、王蒙,等等,而谷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则显得有些陌生。但这并不要紧,谷林的读书文章毕竟还是终于悄悄地露面了,之后的文章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惜墨如金”,慢慢写来。到了1995年,他终于又出版了第二本读书文集《书边杂写》,还是一个小册子,十五万字左右。相隔七年,每年才平均二万字的写作数量。

  关于这本《书边杂写》,也有一些闲话,此书列入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趣文丛”的第一辑,由脉望总策划,在读书界至今享有盛誉。脉望是谁?俞晓群在《人书情未了》中曾透露,脉望就是《读书》编辑部的沈昌文、扬之水、吴彬与上海文人陆灏等一干爱书人。而此书出版的缘起,至今听来还是有些曲折和浪漫,据沈昌文先生回忆,《读书》的编辑扬之水与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俞晓群熟悉,而俞晓群也是个热心的读书种子,因为需要与《读书》有广告业务的往来,所联络的对口负责人恰恰就编辑部的扬之水。(见李怀宇《访问历史》)俞晓群作为爱书人,自然是不甘心于只出版那些学生的“练习册”的,于是一来二往,最终催生了这套“书趣文丛”,并且连续出版了数套,蔚为壮观,其中第一辑的作者名单最为动人,列有施蜇存、金克木、唐振常、辛丰年、董乐山、金耀基、朱维铮、施康强、扬之水等著作等身的学者文人,惟有谷林之前仅出版过一册八万字的读书小品文集,因此显得同样有些不引人注目。

  文章并不以大小和多少来论的,止庵在偶然阅读了谷林的这册薄薄的《书边杂写》之后,这位读书广博的爱书人对此书极为惊叹和佩服。1996年1月止庵写了关于《书边杂写》的评论《慢慢读来》,在这文章的最后,他这样评价这位老人:“回想这一二十年间的中国文章,一个总的趋向是谁都越来越喜欢说自己的话了,这自然是好事,但也就不免有粗率的流弊。大家都精致不可能,大家都不精致是很容易的。这时候竟然还有一位真正有文化的老人这么细致、这么讲究地写他的小品文字,《书边杂写》要算是我读到的最具文体之美的一本新书了。”这一番评说,对读书一向挑剔的止庵来说,简直是极少见的;1996年3月他主动给谷林老人写去了一封信,言辞谦虚谨慎,谷林先生很快回信。由此两人成为忘年交。对于谷林,止庵是真心佩服,读其书如见出土的珍贵文物一样爱惜,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对谷林的评价则更为有气魄,“二十年来的中国文章,我只对两个人非常佩服,一是杨绛,一是谷林。”(见止庵的《远书》)后来,谷林的书信集《书简三叠》和他的访谈《答客问》则皆由止庵帮助编选和联系出版,甚至到排版、封面设计、文章的编排到书名的最终敲定都离不开止庵的费心思量。

  《书简三叠》中的书信多发表在湖北十堰市新华书店自办的《书友》小报上,以“谷林信翰”为名陆续刊发,颇得读书界的称赞,此报主编黄成勇也是一爱书之人,他的用心与努力最终促成了这册书界佳作;《答客问》中所答之客为内蒙古的书友张阿泉,这些问题在逐一回答之后也陆续刊发在由他主编的民间读书报纸《清泉》上,最终经过精心编撰以“清泉部落”第一册的名目出版;除此之外,谷林还有一册读书随笔集《淡墨痕》,收入岳麓出版社的“开卷文丛”,由南京民间读书杂志《开卷》的执行主编董宁文策划,谷林也是董宁文主编的这册在读书界颇有盛誉的朴素小刊物的撰稿人之一。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