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关于和平 艺术家都做过什么

2014-03-03 11:26:31来源:北京文艺网综合    作者:

   


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床上和平运动》


毕加索《格尔尼卡》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暴徒如此残忍,竟在人群密集的云南昆明火车站持刀肆意砍杀无辜群众。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和平与友爱是大家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小编,今天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和平, 艺术家都做过什么?为昆明祈福!
 
  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床上和平运动》
 
  1969年,在荷兰著名港口阿姆斯特丹,列侬上演了他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当时他和已有身孕的大野洋子住在位于蒙特利尔的皇后伊丽莎白酒店1742号房间,整整7天他们一直在床上,开着房门,并且以床上的装束,接待记者和政治人物的访问。在这7天里,这张大床和半裸体的列侬与大野洋子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列侬也成为最著名的反战明星。
 
  列侬替他这种看似偏激的行为命名为“为和平而卧床”。他说“武力不会对和平有任何帮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在寻求和平的各种方法中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他们的口号是“give peace a chance”。在他以这个口号为名字而做的歌曲中,列侬唱出了他那句最著名的反战歌词:要做爱,不作战”(“make love, no war!”)。“要做爱,不作战”马上成为当年最流行的反战口号。
 
  此后“反战”和“和平”成为列侬反复吟唱的主题,那首著名的《我不想成为一个士兵》,只有四句歌词“我就是要向母亲说‘我不想死,我不想起飞,我不想哭’“在反复吟唱中诉说了生命的尊严和脆弱。
 
  30多年后,美伊战争爆发,美国阿拉巴马州一对夫妇西韦和林恩仿效列侬的床上和平行动,将睡床搬到客厅中,表达对伊拉克战争的不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韦重复了列侬当年的话: “嗨,如果能把反战的消息宣扬出去,我们不介意别人当我们是傻瓜。”
 
  毕加索《格尔尼卡》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此画结合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格尔尼卡》这幅壁画,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这件伟大的作品表现了战争中的兽性、痛苦和悲恸,成为了反战情绪的标志性图像。[NextPage]
 

克里斯托弗·乌尔《现代启示录》

徐冰《何处惹尘埃》
  克里斯托弗·乌尔《现代启示录》
 
  《现代启示录》是《教父三部曲》的导演反映美国越战的电影。艺术家乌尔截取电影中一封美国大兵写给妻子的家书中的原文“卖掉房子。卖掉车。卖掉孩子。忘记我,我再也不会回来了。”有感而创作,以最直观的文字方式提醒同时代的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徐冰《何处惹尘埃》
 
  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墙面上有一组照片,叙述了作者如何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展厅象被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灰白色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现状都会随之被改变。
 
  在徐冰工作室楼前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座双塔。“9·11”那天,当徐冰亲眼目睹它们倒下来的那一刻,让徐冰直接想到的是中国“6·4”的情景。徐冰强烈的感觉到:从今天开始这个世界变了。十几年前在中国生活不安全,“6·4”说开枪就开枪。但现在,相比起来美国到成了一个不安全的地方。这种位置的改变,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徐冰说,9·11事件向人类提示着本质性的警觉,他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