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李治弱智化和武则天的妖魔化

2008-05-10 14:32:57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唐高宗李治留给今人的大抵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印象,无论是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演绎,还是各种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抵都这样告诉我们。在武则天的强势笼罩下,李治的形象孱弱而乖巧,只是女皇帝攫取权力的工具和陪衬。因此,当我看到唐史专家吴宗国先生为其弟子孟宪实的著作《唐高宗的真相》所作的序中,称李治并非一个软弱的皇帝,“而是一个很有见地、很有策略、有很大贡献”的皇帝时,不免感到很意外。而孟宪实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察,又清洗了宋朝史家在唐高宗身上涂抹的颜料,不由让人有“李治重见天日”之感。

    吴宗国先生对于李治“软弱无能”的质问可谓掷地有声:“你说他能够把原来的皇后废掉,立武则天做皇后,这是软弱吗?他能够完成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几代帝王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未竟的事业,把唐朝的疆界扩展到最大,这是软弱吗?”而孟宪实则证实,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而传世史书将李治描述为软弱无能的人,原因在于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后世史家出于防范“女皇”的再现,宁愿弱智化李治而牺牲历史的真实。

    孟宪实的分析可谓一语中的,他戳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假象和虚伪。在这场骗局中,偏狭的实用主义占据了上风,史家们违背了写史的基本原则。而孟宪实更进一步揭示出,史家们在公主之死的事件中对武则天极尽妖魔化之能事,将武则天描述为一个丧心病狂、杀害自己亲身骨肉的凶手——而这样的描述却并无可靠的证据。对李治的弱智化和对武则天妖魔化,为后人接近真实的历史添加了障碍,也给后来的历史学研究设置了谜团。但是,这些篡改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文字并非唯一的历史凭证,已经发生的史实并不会随着他们的歪曲而改变。凭着对史实的爬梳,以及对史料的甄别,孟宪实还原出了那个被遮蔽得形象模糊的李治,并描绘出歪曲逐渐升级的过程。这一过程颇有意味:从开放的唐朝,到封闭的宋朝,中国的国势日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李治和武则天的歪曲程度不断加强;而伴随这一转变的,则是李氏唐朝推崇老子,儒家在唐朝并未享受独尊,及至宋朝以后,儒法再一次结合并得到了加强。

    另一方面,从孟宪实描绘的李治与长孙无忌集团的斗争来看,再次证明了吴思先生从中国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作为权力最高者的皇帝李治,一旦决心拔除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托孤大臣之后,后者就只有引颈就戮的分儿了。专制体制下的臣民,在遭到皇权加害的时候没有任何保护自己的依托。不仅李治和长孙无忌如此,李世民和魏征也同样如此,被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君臣之谊,在魏征死后露出了无情的一面,李世民不仅毁掉了把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的婚约,还亲手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这种情形,还是用孟轲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来描述更准确一点。奇怪的是,“为帝王师”至今仍是某些人的情结和心愿。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