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评萧开愚自选集《此时此地》

2008-05-07 22:24:42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

   

作者:张伟栋

    近年,萧开愚几本诗集的发表使得他的读者对他保有着从未丧失的热情和与这个时代不太相称的耐心。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热情和耐心里都有着一种罕见的持续性,即使不去追究其根由,我们也能够知道,萧开愚赢得了这种持续性。

    这部自选诗文集收录了诗人以往诗集的绝大部分重要作品和难得一见的诗学文论,在两者之间安插的译诗选,诗人虽然自云:“没有投入精力,应急而翻,草草了事”,但也足以映照诗人不同寻常的语言操纵的才华。这三部分作品跨越了不同时空的转换,世事的激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二十多年中国歧义丛生的变化与发展,被诗人以非凡的洞见所书写,因而这部诗文集既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当代诗人卓越的创造力和洞见力的完整呈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我们所经历的时代的重新审视与挖掘。所以当我阅读完这部诗文集时,我也大致能够窥见,萧开愚所赢得的那种持续性当中,的确包含某种令人无法拒绝的魅惑和充满欣喜的期待。

    我周围的朋友总是在某个话题中提起萧开愚和他雄拔、浑厚的诗文,就我有限的交往圈子来看,萧开愚无疑是被谈论得最多的当代诗人,他们的理由是萧开愚对汉语诗歌的奋力开掘以及这种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叹的活力让他们震撼。这些描述固然给出了对萧开愚的某种断定,但也遮蔽了某种我们应以更大的热情关注的一个事实。有一段时间,我注意到萧开愚的诗文中反复出现了“绝境”这个词,不由得使我对此格外警觉。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曾对这“两个中国”作出区分,一个是千年未变,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旋转的古代中国,另一个是十年一变,急速向前奔驰的现代中国。福柯等人对整个西方现代世界的反思,现在看来,同样适用于中国。按照德里达的观点,绝境就是在形而上系统中维持其运行,又被极力避免的盲点,德里达用一个希腊词汇Aporia 来书写它。

    萧开愚在《向杜甫致敬》一诗中,曾以巨大的篇幅来对这另一个中国展开描述,他在开篇中写道:

    这是另一个中国。

    为了什么而存在?

    没有人回答,也不再用回声回答。这是另一个中国。这另一个中国并不是萧开愚的独有的发现,但我相信他以自己的敏锐和天赋触及到了现代中国运行逻辑的绝境,在我这次的阅读当中,我因此把这首诗作为整个阅读的一个基点,这样的阅读也就是围绕这个作品把萧开愚所有的作品读成一个整体,一个围绕现代中国的Aporia 而展开的文本,包括他苦心经营的诗歌和那些对诗歌本体问题、民族国家、现代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文论,尽管这样的阅读存在着让人不能原谅的误读,但它毕竟让我们开始了一次崭新的尝试,让我们来重新审视其作品和当代诗人们对此的努力。诗人萧开愚在其作品中以绝境的笔触对此作出回应和祈盼,也使得我这次的阅读充满了兴致和愉悦。

    我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从后到前翻阅了这本书,诗人笔下所描述的这二十多年也几乎是我这一代人从成长到步入中年的全部时间,也是这个无根基的现代中国高速运转的二十几年,很多人饱受丧失之苦,当年,“新左”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也未能触及这个“无根基”里的绝境,我现在甚至有些盲目地认为对这一绝境的思考,才应是中国思想兴起的一个重要动力。在我对这部诗文集的阅读中,萧开愚的诗歌和文章,都能刺激我这样的想法。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