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我的精神自传:北大魂兮归来(图)

2008-05-07 21:25:07来源:华龙网     作者:

   

《我的精神自传》资料图

    “北大失精神”,最先说这话的是鲁迅,复述者是钱理群。钱理群对鲁迅的这句话记得刻骨铭心,他在前不久出版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中,向北大、向中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教育精神价值失落,是北大存在的突出问题!”他的声音在北大、在学界乃至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关于“北大精神失落”这一话题的讨论风潮。这本由钱理群任主编的《寻找北大》,我以为就是这一风潮直接催生的产物。它是一本招魂之书,36位新老北大人在书中集体深情地呼唤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诚如钱理群所言,“100个北大人就有100个北大”,本书的作者从不同的年代和视角,用不同的笔法勾勒和演绎出了36个北大,直接或婉转地道出了各自心目中的“北大精神”。逐篇读来,如同走进了大观园,但见繁花似锦,朵朵各异。

    钱理群的短序言辞锐利,直切地表达了对北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他说:“(北大失精神)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国之痛,也是我们每一个北大人、中国人之痛!”而另一篇面向学生的演讲《承担,独立,自由,创造》则和颜悦色,妙趣横生,对青年学子们的殷殷关爱和托付之情流溢字里行间。他眼里的北大是有林纾、蔡元培、陈独秀、钱玄同、马寅初、王瑶这些“北大之魂”任教的北大。他心中的“北大精神”,是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而这两种精神均已失落。他严厉地指出:北大今天的教育是“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依附于市场的实用主义的商业化教育”。 

    王立刚在《北大最美的十棵树》里,用诗一般的纯净语言写道,“北大里面,人有俗人,但树无凡品。”他认为北大最美的是三角地的柿子、西门南华表的银杏、静园草坪的松树……继而由这些树的渐渐被伐感慨道,“但你只截断,截断……而失去历史路标的人们失去了感喟的能力,也渐渐远离高贵。”文字里尽是留恋之情,苍凉之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丛治辰的《三角地》以他与一位女孩的朦胧恋爱故事为线,讲述了北大著名的三角地被拆的前前后后。曾经,“三角地在霓虹猩红,高高闪烁的太平洋电脑城隔壁……倏然垂落,成为红色天空下唯一逃离魅幻灯光的地方”,后来三角地“被学校拆毁,布告栏没有了,三角地如此干净,代以官方操控的电子公告屏,从此再无一个地方可供歌唱,可供缅怀,可供爱恋”。他平静的讲述中注入了深切的怀念和痛楚。

    陈恒舒的《先生》系列,篇幅短小但描绘传神。逢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必当头棒喝“我觉得你们中文系的学生比较没有文化”的刘浦江,悲天悯人的性情中人邵永海,上课时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的钱理群,嬉笑怒骂有时候看起来很“愤”的孔庆东……这些先生或才高八斗,或风流倜傥,或愤世嫉俗,虽未晤其面,读后却如见其人。

    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先锋歌手许秋汉在《未名湖是个海洋》这篇有识有思的文章中依依不舍地说:“走出北大的象牙塔,奔波于芸芸众生之间,我才发现被未名湖附体的魂魄如影随形尾大不掉。”耳闻目睹今日北大诸多怪现状,他又说:“幸好还有一些遗老遗少在北大苟延残喘,死去的英灵也会回到未名湖畔涅槃重生。”凝练的言语间,流露着伤感、失望以及期许。

    朱靖江和蒙木的《北大醉魂》、《逃课记》以北大酒风之盛和学生逃课司空见惯为例,质感地表现了北大的宽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喝二锅头、啃猪蹄,醉乎梁启超先生墓前,咏而归。”朱靖江记录的其师袁冰红所说的这番话,简直可以流传千古。蒙木记录的汪曾祺关于逃课的妙论,“有人问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我想,第一要逃课,要逃课。”这句名言也可镌之青史。他们的文字看似闲淡,品来却余味无穷……

    36位学者和作家的数十篇随笔,如同一扇扇造型迥异的小窗,读者从中可窥见“中国第一高等学府”、“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等北大的很多个神秘角落,从而在心中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北大,并参与编者和作者对北大的纪念、反思与批判,一起为“文化学术的殿堂,自由思想的圣地”招魂:当北大沦为“SCI排名”和金钱利欲的奴隶,当北大拒绝求知若渴的旁听生,当北大拆除三角地布告栏,当北大将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视为“不安定因素”……北大还是北大么?

    “我们需要抵抗这种现实,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个人主体精神生活的尊严———其实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在使自己‘不是东西’。”编者写在《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这篇雄文里的话如雷轰耳。北大,魂兮归来!

    (实习编辑:项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