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烽烟下的青春 理想诗意的大学叙事

2008-01-26 11:47:0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丁一


     在我们阅读《青春之歌》的年代,港台、海外华人青年捧读的是《未央歌》。

     鹿桥于1944年利用等待出国留学的期间,完成了《未央歌》的前十章。2008年,该书大陆出版,以大众读者为对象出版。

     《未央歌》描述对日抗战时期,青年学子在西南联大的生活。近40年来,《未央歌》总计售出超过50万本以上。有趣的是,尽管《未央歌》相当畅销,它在文学价值上的评价却不太高,较少有人严肃看待《未央歌》的文学分量。多半批判其梦幻、乌托邦、不真实、逃避现实、思想陈旧、文体芜杂、女性形象仍流于刻板的情绪化与感性……事实上,这些评论是因为台湾在当时与后来,一直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要求小说必须真实、反应生活,使得《未央歌》始终成为人们念念不望,文学界却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随着1980年代的风起云涌与台湾解严开放,替《未央歌》平反的人多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文学意见,包括台湾的文学评论家与文学历史纪录者齐邦媛,在1988年的文章肯定了《未央歌》是一部巨著,用六百多页的厚重篇幅,描写抗战初期的大学生故事,既以“未央”为名,以欢乐青春为主干,就是作者想要滤掉一切忧患,将某些美好的记忆化为永恒诗篇,齐邦媛指出,《未央歌》中眉清目秀、笑语盈耳的俊男美女,沉溺在时代的巨浪中,虽是艺术塑造的书中人物,却也脱胎于真实的人生。

      正因为《未央歌》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象牙塔,塔里的人物才能跨越时代,抛开那些怀乡血泪、抗日民族激情,跨越时代鸿沟,得到人们的喜爱,变成隽永的象征,未央不息。数十年来,喂养着人们对高等教育殿堂、知识分子的想象与期待,也不啻是对整个环境的想像与期待。

     鹿桥本名吴讷孙(生于1919年),出身北京官宦世家的他,环境优渥,无忧无虑,活脱是《未央歌》中的人物。1945年,鹿桥赴美读书,1984年从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退休。2002年,鹿桥因直肠癌不幸病逝于美国休斯敦,享年83岁。

     鹿桥不爱简体字,于是《未央歌》一直未在大陆出版,这次大陆出版人决定让《未央歌》以繁体版问世,以为折衷,想必将了了大陆读者的一桩心事,也将风靡大陆读者。


    (编辑:李金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