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人世间》:这样的现实主义,让人如老友重逢

2018-12-28 09:48:50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李松睿

   
在今天能够看到《人世间》这样淳朴、厚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真有种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的感觉。而这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其现实主义的美学品格。

  blob.png
《人世间》 梁晓声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1


  刚刚拿到梁晓声先生长达一百余万字,厚厚的三巨册《人世间》时,我心里着实吃了一惊。毕竟在这个讲究快节奏、高效率、低成本的时代,长篇小说的写作往往要顾及文学期刊的发表容量、读者的阅读耐心、图书市场的定价规则等多重因素,一般会把篇幅控制在三十万字上下,不会轻易达到如此巨大的体量。因此,我一方面震惊于梁晓声写作的刻苦,另一方面则有些担心这部作品的市场反应。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又还有多少人愿意花上十几天的时间去阅读一部小说呢?不过当开始阅读《人世间》,伴随着梁晓声平实的叙述语言,走进小说所描绘的那个A市(以哈尔滨为原型)共乐区光字片贫民窟的世界后,我原有的担心都消失不见了,并在心中涌起了几分感动。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感动固然来自周家三代人在四十年风雨历程中的曲折往事,但更多的则是《人世间》让我再次感受到已经久违了的现实主义的美学品质。我们知道,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以较长的篇幅书写长时段的历史时空,并力求把握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向。在《人世间》中,梁晓声显然有意识地要接续这样的传统。整部作品用上中下三部的篇幅,以周秉昆为核心人物,讲述周家三代人从1972年到2012年的经历,并串联起上至政府高层,下至底层民众等一系列人物。小说起始于描绘A市共乐区贫民窟形成的原因,终止于光字片在周秉义主持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烟消云散,完整地呈现了这片土地与人民的命运变迁。而这三部所表现的时代,分别是1970年代、198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也就是说,这一结构设置说明梁晓声试图以周家的悲欢离合显影出当代中国四十余年来的社会变化,其创作野心可谓宏大!


  中国在20世纪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的命运特别的起伏跌宕。试想一下1919年、1927年、1937年、1949年这些年份,以及这些年份背后所携带的历史意义,我们就能明白彼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往往每隔十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虑到这一点,读者就会发现梁晓声以十年左右为一个度量单位去描绘当代中国社会,恰好与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相吻合,可谓找到了把握书写历史的钥匙。考虑到今天很多中国作家沉浸在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摹、男女情爱的书写中不能自拔,这样雄心勃勃地处理长时段、宏大主题的现实主义小说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除了宏阔的历史视野,现实主义的美学还必须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把握和完美复现之上,否则就成了理念先行的拙劣之作。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要有鲜活生动的人物、曲折感人的情节以及意义重大的主题,还必须有无数生活的细节作为支撑。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现实主义的美学。就像我们在读《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的时候,无需通读全书就能领略其艺术感染力,随便翻开任意一处,简单读上几页,就能感受到曹雪芹对日用杂物、鸟兽草木、人情世故的深切体察,所谓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正蕴含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被视为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的原因所在。而今天中国很多作家都丧失了捕捉生活细节的手艺,他们编织的故事或许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寓意,但缺乏细节的支撑使得作品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故事梗概。


  而《人世间》这样的小说正是以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见长的。以小说第一部对1970年代的描写为例,梁晓声用大量篇幅表现主人公周秉义与德宝、吕川、春燕、赶超、国庆等朋友之间的交往,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周秉义的家中聚会,有时甚至会让读者感到有些累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些生活细节的不断重复,使一个时代的质感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小说写到这些生活在贫民窟的年轻人在过年前听说有个偏远肉铺可以不要肉票卖肉,马上把这个消息向秘密情报一样相互传递,走上几十里地,排了十几个小时的队,才幸运地买到肉。此外,小说还描写周秉义在大年初三的夜里被朋友从家里赶出来,不得不到工厂的宿舍过夜,只是因为好哥们希望获得和女友幽会的空间。我们很难说这类生活细节如何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它们甚至没有真正推动小说主线情节的发展,读者将它们视为冗余之物也不无道理。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恰恰是这些貌似多余、累赘的生活细节,才把1970年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匮乏、住房逼仄以及相应的人的精神面貌真切地写了出来。这样的生活细节相互交叠、挤压、碰撞、累积,用文字复原了一个早已逝去的时代。阅读《人世间》,我们仿佛跟随着梁晓声再次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这样丰富的生活细节之中正蕴含着所谓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甚至由于这类富有生活质感的细节在小说中异常丰富,使得《人世间》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有时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意识不到自己在看小说,而更像是看一部富有吸引力的电视连续剧。梁晓声曾表示自己之所以要写这部书,就是希望为当代中国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留下一份文字记录,以便今后的年轻人能够通过阅读,再次触摸到那个浸润着梁晓声的梦想与青春的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作家就逐渐开始醉心于以新形式、新技巧为表现特征的现代主义写作风格。曾经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文学,如果不被看成是虚假的,至少也成了陈旧、落伍的代名词。风气所及,以至于路遥后来大受欢迎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刚刚写完后曾因采用现实主义这一被认为“土气”的写法而被屡次退稿。因此,在今天能够看到《人世间》这样淳朴、厚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真有种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的感觉。而这部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其现实主义的美学品格。


  (编辑:王怡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