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最新上映 台词迷 美图 预告片 幕后故事 微电影 七嘴八舌说影视 影评 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张艺谋:我有了哭的感动

2010-09-27 11:47:38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目前,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正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映。张艺谋讲述了拍摄该片的幕后故事,并表示:“为《山楂树之恋》,我有了哭的感动。”

  下面,就是张艺谋自己讲述的一些故事:

  忙完奥运会后,才筹拍电影,最先启动的是《三枪拍案惊奇》。

  就在那时,我的副导演推荐了一个剧本。我的助手说:“你看看吧,这本子不错,是你们那个时代的事儿。”

  这个剧本就是现在放映的《 山楂树之恋》。剧本不长,我很快就翻到最后的细节:静秋走到老三的床前,不知该怎么办。老三已在弥留之际,旁边的人对静秋说:“你快叫吧,平常怎么叫现在就怎么叫,你现在叫他还听得见。”于是她不停地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了哭的感动。这是原始的感动,是我看过所有剧本中最稀罕的,我很珍惜它。

  后来讨论剧本时,大量有识之士、学者和专家认为我不适合拍这类题材。我想,可能因为那时刚拍完《三枪》,大家感觉要帮我打“翻身仗”,都认为这不是一个“打仗”的材料。

  但是,我还是珍爱自己那点儿原始的感动,这最原始的东西决定了现在电影的结构和方向:采取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朴实无华地跟进,让人心动。我只是希望观众有这个感受。

  而后,我邀请一些精英改编剧本,基本按原著的方向走,不打算大动,更不想电影里有太多的炫技,让它好比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实实在在。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回头看,总觉得那时的人们,脸上有很多纯真、很多干净。

  费了很大的劲,选出两个小演员——周冬雨、窦骁,就希望通过这两个人物来传达我的那种感动。

  在这部影片里,我很慎重地只挑了一段(歌舞)《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我说:“不要动不动就上样板戏,这个用得太多了,要尽量少用。”我就是想让两个主人公的两张脸、两个人物的行为、两个人物的心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性。

  影片拍了2个月。尤其剪辑的时候,前半段铺垫的大量素材,最后都被无情地剪掉了,只加了些字幕。我想把年代关系简化,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人”的身上,不想有任何其他的杂念,更不想有太多的戏剧性,就是两个人在表演,去表达一个个细腻的细节。

  当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采取比较外化的抒情,本身就像一首散文诗,影像一会儿彩色、一会儿黑白,为的是渲染;现在的《山楂树之恋》,用的是内敛的方式、娓娓道来的细节,片中一些很长的镜头其实是偶然所得。

  这些自由发挥,可能让一些观众感觉不像是专业演员在表演,而在我看来,却更有意思。从影片中,我找到自己那个时代的影子,找到很多类似的经历,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渗透而出的感动,让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是我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拍戏。

  选择这样的拍摄方法,也是在跟自己斗争。因为通常我都喜欢强化视觉,用比较夸张的表现形成视觉冲击力。而现在,我想让自己静下来、心平气和些。拍这样一部朴素的影片,需要导演的心定,否则很容易急躁。

  说到底,我真的希望拍一部纯真的影片,能传递一种久违的纯真。

  我还有很多东西想拍,比如“文革”期间的故事是我最想拍的。十年,我从16岁到26岁,留给我的人生记忆太多太多,而我只拍过两部——《活着》和《山楂树之恋》,希望以后有机会把更多的故事拍出来和大家分享。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