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怀疑与信仰

2010-09-02 15:39:26来源:《新剧本》    作者:胡开奇

   
二零零五年三月,约翰·尚利的《怀疑》在百老汇首演两天之后,约翰·保罗教皇二世去世了。那个周末,全世界悲痛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迎来苏联共产世界的崩溃及第二届梵蒂冈大会宗教改革的中流砥柱的教皇;而持异议者则批评罗马教宗的集权以及对恋童癖教士们的劣迹的置若罔闻。一九七八年,保罗教皇在他的首次布道中呼吁人们,莫“困惑于现代世界的生命意义”,莫“为怀疑所困,怀疑会招致绝望”;

作者:胡开奇

  二零零五年三月,约翰·尚利的《怀疑》在百老汇首演两天之后,约翰·保罗教皇二世去世了。那个周末,全世界悲痛的人们都在悼念这位迎来苏联共产世界的崩溃及第二届梵蒂冈大会宗教改革的中流砥柱的教皇;而持异议者则批评罗马教宗的集权以及对恋童癖教士们的劣迹的置若罔闻。一九七八年,保罗教皇在他的首次布道中呼吁人们,莫“困惑于现代世界的生命意义”,莫“为怀疑所困,怀疑会招致绝望”;他指明补救之道便是绝对的忠诚与信仰,二十七年来他对全世界的教民们再三呼吁,“无须恐惧。对上帝敞开心灵之门。”在纽约,保罗教皇的去世与《怀疑》百老汇的热演无疑是个巧合,但它令走出剧院的观众无不体验到那奇异的和谐。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怀疑》首演于纽约外百老汇的曼哈顿剧社。一时间,剧界喝彩,观众如潮。次年三月《怀疑》转入百老汇,公演于西四十八街的沃尔特·科大剧院,随之该剧连获普里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等二十余奖项。三月至六月间,观赏该剧的观众已超过二十万人并七次刷新该剧院每周票房纪录。而出演《怀疑》一剧的四名演员均获得当年度的托尼戏剧奖最佳表演的提名;扮演阿洛西斯的女演员琼斯获得了托尼最佳女演员奖;扮演穆勒太太的歌舞剧女演员丽奥诺斯荣获了托尼最佳女配角奖;该剧导演休斯还获得了托尼最佳导演奖。如今,由话剧改编的电影《怀疑》已风靡全球,有趣的是,电影中的四位演员又全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演员的提名。
  
  二零零五年六月,我在纽约完成了《怀疑》一剧的中译稿。七月初,中国国家话剧院便决排演《怀疑》,由著名导演汪遵熹执导。剧作《怀疑》也由《新剧本》杂志刊发于2005年第六期。2003年国话的《哥本哈根》与2004年上话与港话的《求证》都在百老汇上演三年后搬上中国舞台,而国话的《怀疑》则在当年十一月与中国观众见面,创下了与纽约百老汇新创剧目同年上演的纪录。毫无疑问,《怀疑》在中国的上演引起了中国观众对信仰与怀疑的反思。正像汪遵熹导演在他的《导演阐述》中所说,“人是需要信仰的,没有信仰生命就失去了价值,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渐意识到这个最简单的真理。同样,中国人太缺乏这种怀疑的精神和勇气,盲从已经渗透在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在这意义上,《怀疑》的上演显示了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的品位、视野与坚守。纵观世界戏剧,剧院的院长或艺术总监始终是一个剧院的创作灵魂,无论是英国国家剧院、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或是纽约林肯中心的艺术总监们无不体现了这种品位、视野与坚守。一旦这种品位、视野与坚守缺席,就难免沦为御用宣传的文工团或盈利搞笑的娱乐场,而成为丧失了戏剧精神的“国家剧院”。此处不禁想起曼哈顿剧社的艺术总监林恩·梅铎女士。她拿到尚利刚完成的《怀疑》后,花了整整一夜研读剧本,第二日一早《怀疑》的制作便开始了。梅铎首先与作者尚利商定请休斯担任导演,欣然应允的休斯说,“《怀疑》这剧名蕴含着何等的勇气,这剧名便决定了它的性质。”而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总监迈克·凯瑟看了《怀疑》之后兴奋地说:“我极喜欢这部深沉的戏,它表现了两难的困境,作者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戏是那么精彩,令人神往。”
  
  《怀疑》的出现
  
  随着数年来美国天主教会性丑闻的公诸于世,联邦最高法院对于公众场合展示宗教《十诫》是否违宪的辩论、政治人物对于同性恋和堕胎等问题的争执以及他们关于宗教信仰的评说使得美国民众在意识形态上更趋两极分化。鉴于世俗与宗教两派各自都摆出正义的姿态,形势该如何扭转,又有谁能将美国从这永不休止的灵魂之战中解救出来呢?
  
  约翰·尚利的《怀疑》此刻出现了。这是一部关于当代社会人们的怀疑和信仰的戏剧,一部深刻剖析人性的戏剧,一部充满了悖论的戏剧。
  
  在谈到《怀疑》一剧的创作动机时,尚利说,“是怀疑改变着世界。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时,……正是他成长之时。……当你无言灵魂的震撼力冲破了思想的樊篱时,生命出现了。而怀疑恰恰是重新进入现实的一个契机。……对一个剧作家而言,这是一个意念的开端。我看到了我赖以构建一部剧作的土地,一部以我生命和我生活中的无言之处为基石的剧作。我写下了剧名:《怀疑》。”
  
  《怀疑》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四年一座位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圣尼古拉天主教堂及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便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剧中提出了一个始终未能回答的问题: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对弗林神父性侵犯学生的指控是否成立?这是否是守旧的阿洛西斯修女对主张宗教世俗改革的神父的报复?在《怀疑》一剧中,尚利把宗教神学深深地融入了人性之中。怀疑与信仰体现在阿洛西斯修女分裂的内心深处。该剧的戏剧张力与魅力恰恰在它的两难困境:渴望安宁的信仰和怀疑现实的不定,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真实的体验。
[NextPage]  人物与情节
  
  位于曼哈顿西四十八街的沃尔特?科大剧场并非十分的豪华排场。剧院一排十扇古典式样的黄铜玻璃门,延伸的铜顶门廊,左中右镶着三架铜框橱窗,装饰着《怀疑》一剧的演员剧照和海报,透着一股浓郁的剧场文化气息。当年获普里策奖的《智者》和《求证》都在这个剧场上演,都有过不俗的票房。而自《怀疑》上演以来更是门庭若市。我第一次看《怀疑》是周末的日场,那天日场居然也是A组演员琼斯与奥本。因为按照百老汇的惯例,日场通常B组出演,以便A组集中精力出演当晚的夜场。而《怀疑》的魅力之一便是琼斯与奥本所扮演的阿洛西斯与弗林的对手戏,这两位天才演员之间的戏别人是很难替代的。
  
  凝重、简洁而写实的舞台,教堂的回廊,暗影中的教堂矗立的后墙,庭院,蔷薇……一个故事,四个人物,没有幕间休息,一气呵成的九十分钟,体现了尚利此剧以浅显喻深刻,以小细节喻大真理的艺术风格。
  
  开场,弗林神父身着绿色与金色的法衣上场布道:“当你们迷茫的时候你们如何处世?……今天在教堂中的你们非常清楚我所描绘的这个信仰危机。我要对你们说:怀疑和信仰同样有着强大持久的凝聚力。当你迷茫的时候,你并不孤独。”弗林神父的两次布道展示了他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二次梵蒂冈会议所开启的教会全面改革时代的魅力人物的象征。
  
  第二场,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在校长室训导詹姆斯修女,她宣布禁止学生使用圆珠笔,她警告詹姆斯修女不可过于相信神父,不可温情对待学生。“如果你忘记你自己而研究别人,你将不会受骗。”阿洛西斯修女的丈夫死于二次世界大战,她虔诚地献身上帝,她智慧,坚忍刚毅,但毫无幽默感。作为校长,她事无巨细,固执自信到极点。她排斥世俗歌曲,为书法的衰落而痛惜。她使年轻的修女詹姆斯失去了欢乐,因为她说“满意是一种恶习。”“单纯是懒惰的一种形式”。
  
  当阿洛西斯修女得知弗林神父将男生领往神父寓所并教育他们“如何做一位男人”时,她对神父产生了警觉。当詹姆斯修女说出唐纳从神父寓所返回,神色异样,口中有酒气时,她对弗林已怀疑之极。于是她谎称开会将弗林请到校长室并强令詹姆斯在场以作旁证。詹姆斯修女是一个介乎于宗教和世俗之间的年轻修女,她朝气蓬勃,虔诚而单纯;她喜欢历史,关心学生,热爱事业,却遭到阿洛西斯近乎苛刻的责难和批评,当她以怀疑的目光看待世事和众人时,感到不安和痛苦,她与她的学生产生了隔阂。阿洛西斯夺走了她教书育人的快乐。神父事件改变了她的人生,她从此一直失眠而恶梦不断,她再也找不回心灵的宁静了。
  
  在校长室,阿洛西斯修女追问弗林神父为何单独与唐纳面谈,弗林解释是因为唐纳偷喝了祭酒。当明白到阿洛西斯修女所设的圈套后,他大怒而去。于是,阿洛西斯修女请来了唐纳的母亲穆勒太太。出乎她的意料,穆勒太太承认儿子的同性恋倾向却否认弗林对唐纳的性侵犯并拒绝指控弗林,她也不同意让唐纳离开学校。她的理由是——弗林神父是“唯一关心爱护唐纳的人。”阿洛西斯请求穆勒太太采取行动,但自尊而坚忍的穆勒太太却忠告她,“你也许认为你在行使正义,但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我不知道你我是否站在同一边。我将站在我儿子和善待他的人这一边。”
  
  最后一场的高潮发生在弗林与阿洛西斯的对峙中。弗林神父声称要向主持神父报告并建议撤除阿洛西斯修女的校长职务;阿洛西斯修女则谎称通过另一教区的修女已了解到弗林神父有过前科。她威胁神父,她将不顾一切地追查和指控他。“只要需要,我就会跨出教会大门。即使那大门在我身后关闭!只要需要,我就会做,神父,哪怕是我被罚入地狱!”而此刻的阿洛西斯修女已完全背叛了她竭诚捍卫的宗教道德。
  
  在落幕前的庭院一景中,阿洛西斯修女告诉詹姆斯修女,主教已晋升弗林神父为杰罗姆教堂和学校的教区神父。她感慨地说,“为了追查邪恶,我只能离上帝远了一步。当然,这就是代价。”她以为她付出的代价能换来确信,然而令她痛心的是她只能仰天长叹“我真是怀疑啊!我真是太怀疑了!”
  
  二零零五年的十一月中旬,我受芝加哥一位导演之邀又看了一遍《怀疑》。剧终幕落,掌声久久不息。演员谢幕后,只留下弗林神父,他感谢观众的光临,并对大家说,“请你们相信我,我真的什么也没干。现在请相信我——弗林神父的观众举手。”令我吃惊的是,满座的观众中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举手,其中包括我和邻座的华人导演。他又说“现在请相信阿洛西斯修女的观众举手。”哗的一声,全场一半观众举起了手。“既不相信神父也不相信修女的观众请举手。”另一半观众哗地举起了手。那天夜里我给北京的汪遵熹导演打了电话,他告诉我,根据观众离场前的投票结果,绝大多数北京观众相信弗林神父。
  
  神父寓所中弗林神父同唐纳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怀疑》的导演休斯与作者尚利一致商定:尽管剧作在阿洛西斯修女对神父的指控上保持中立,但作为弗林神父的表演者奥本必须知晓事件的真相。休斯是这样陈述的:“在我们开始排演前,约翰(尚利)、布赖恩(奥本)和我一起说定了神父与唐纳之间的底细,即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而剧中的女演员们均不知晓。当剧组第一天见面时,我们说‘这戏叫怀疑,切丽,既然你演阿洛西斯,安蒂,你演穆勒太太,那么你们将永远不知底细。’”
  
  这个秘密始终无人知晓。
  
  作者与他的《怀疑》
  
  剧作家尚利1950年10月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他童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布朗克斯天主教教会学校中度过,后入伍于美国海军陆战队。纽约大学戏剧教育专业毕业。他是位多产的剧作家,八十年代的作品有:《欢迎来到月球》(1982)《丹尼与深蓝的海》(1983)、《囚禁中的塞薇琪》(1984)、]《梦者察看枕头》(1985)、《意裔美国人的和谐》(1986)、《曼哈顿的女人》(1986)和《唯有慈善》(1987)等;九十年代之后的作品包括《恶臭》(1990)、《富家的乞丐》(1991)、《这都是什么》(1992)、《四只狗和一根骨头》(1993)、《热吻克里斯婷》(1995)、《失踪的玛丽萨》(1995)、《野鹅》(1995)、《变态的性事》(1998)、《塞尔利尼》(2001)、《我的钱财何处?》(2001)、《下流故事》(2003)、《水手之歌》(2004)、《挑战》(2005)和《浪漫诗篇》(2007)等。他写过的影视剧本有《五个角落》(1987)、《迷情》(1987)、《乔与火山》(1990)《活着》(1993)、《刚果》(1995)(2006)等。其中《迷情》获1987年奥斯卡电影最佳编剧奖和美国作家协会奖,《五个角落》获巴塞罗那电影节最佳电影编剧奖。他写的电视剧《离开巴格达的生活》(2002)获该年度电视艾美奖。
[NextPage]
  《怀疑》并非只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的副标题“一则寓言”是激起人们的自由思考的明证,而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探索,尚利称之为“激情的运行”。《怀疑》一剧的主题与约翰·尚利个人的身世颇为有关。他在《怀疑》的节目单中这样介绍自己:“约翰·P·尚利出生于纽约布朗克斯。他曾被赶出圣海伦娜教堂幼儿园;被圣安东尼学校逐出学校午餐计划,终生禁用。被斯贝尔曼红衣主教高中开除。被纽约大学处以学业留校察看并勒令他返校前见仲裁官员。当他被问到何以受到这些学校的如此对待,他泪流满面地说他并不知道原由。后来他入伍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他干得很好。今天他依然干得很好。”
  
  由此可见,尚利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是在怀疑与信仰的困境中度过的。他声称所以写以1964年为时代背景的《怀疑》是为了“从时代精神中获得宽慰”。然而尚利在《怀疑》中生动描绘的六十年代布朗克斯童年时代的精神气质仍然是今天宗教道德的规范特征。剧中的圣·尼古拉学校的原型是尚利五十年代就读的圣·安东尼学校:导演休斯和舞美比迪在先期创作中曾特为走访了这所位于布朗克斯的学校。《怀疑》公演后,尚利也重访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母校;他笔下的偏执刚愎,却又坚定睿智的阿洛西斯修女的形象来自昔日母校的两位修女;甚至还有一位健在的詹姆斯修女受邀观看了外百老汇的《怀疑》。
  
  尚利在《前言》中这样回顾:“那个年代,不仅我,整个世界都在经历某种深远变革的发育期。旧的生活方式依然统治着人们的行为、穿著、道德、观念,但曾经生机勃勃的表情已成了死的面具。那些身着黑衣、相信地狱的修女们,听从着神父们的指导,给我们上课。是信仰,把各个教区的我们凝聚在一起。这是一个我们大家都称之为现实的共享的梦。”尚利曾为自己学生时代的遭遇而痛哭,对当年教育和惩罚他的修女们抑或还有着感激或难解的心结。但在《怀疑》一剧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这样的话,“谨以此剧献给众多在医院、学校和老人之家勤勉奉献了一生的天主教修女们。尽管她们一直承受着恶意的讥讽和嘲笑,而我们中又有谁能那样的慷慨无私呢?”
  
  然而尚利也痛切地指出人们像一群动物挤在一处,求得温暖和安全。其结果是,对于蓄意的捕猎者,善良的大众极端脆弱。当信赖成为日常惯例,捕猎者便放肆窃掠,大肆窃掠。这就是他何以在剧作开头用了这样的引语,“恶人睡得好。”“大智则大悲:知识愈多者忧患愈多。”“万事凡难以获取者,恶徒皆能轻而易举掠得。”
  
  对于在政治观念、宗教观念上两极分化的美国社会,作者把此剧称为“一则寓言”,也有着他的政治寓意;六十年代,除了剧中开场所提及的肯尼迪遭暗杀,还有一场令美国朝野都不堪回首的越南战争。作为一则现代寓言,剧中阿洛西斯修女为了捍卫宗教的神圣不惜践踏自己的道德底线,无疑讽喻了美国仅凭怀疑就入侵伊拉克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在尚利看来,怀疑的开端正标志着智慧的起始。因为在世人的文化中有一种观念:怀疑是一个弱者的标志,是无能的表现。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谬误。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从不否认自己存在着疑问。尚利认为,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强的力量;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个无限。“……这是一个艰难时世,信仰已开始坠落,伪善则取而代之,尤其在意识形态已被冲破但尚未改变之时。这是生活前进途中最危险最紧要之处。这变化的开端就是怀疑。在这危机时刻,我愿摒弃谎言而找回我的人文精神。”
  
  当布什总统宣称坚信自己对伊拉克战争的信念时,当极权国家的统治者们剥夺人民的权利,以暴力镇压来对付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以国家机器来压制与蒙蔽人民大众时,剧作家尚利与这个时代的政治与宗教的领袖们恰恰相反,他大声疾呼:怀疑不是弱点;而是力量;不是失败;而是胜利。
  
  《怀疑》将成为一部传世弥新的经典。其穿越时空的魅力在于:尚利以戏剧手法呈现了一个久远而极具现代性的观念:在二战硝烟弥漫的年代,美国大法官伦德·汉特在中央公园告诫众多参加宣誓典礼的美国新公民们:美国人民追求自由,但仅凭国家、法律和法院是无法实现的,他说,“那只是虚妄之想”。自由的胜利或失败全在于每一位美国公民的思想与心灵的深处。他说,“自由的精神,就是时时保持着怀疑与质疑的精神”。
  
  也许,在世界任何角落的今天,人们更需记取《怀疑》一剧的精神内涵:不管我们的感受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是怀疑与质疑为我们赢得了自由。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