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华语音乐评论 海外音乐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蒂勒曼最佳交响音乐会

2012-11-09 11:32:10来源:soomal    作者:老许

   
德累斯顿好声音,我们并不陌生,所以我的眼中只有蒂勒曼。


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德累斯顿好声音,我们并不陌生,所以我的眼中只有蒂勒曼。

  稍微回想一下,在所谓50后的一茬所谓中生代指挥中,蒂勒曼几乎是最后一个成名的。当意大利人Chailly接班Haitink执掌RCO时,大熊才只是区区纽伦堡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而之前的三年他在杜塞尔多夫莱茵歌剧院担任第一Kapellmeister;而当Salonen接手LAPO时,蒂勒曼离得到自己的第一个高级别职务还有4年时间,甚至60后的FWM(弗朗茨·威尔瑟-莫斯特)在LPO遭受口诛笔伐时,熊熊的唯一职务仅仅是博洛尼亚市政歌剧院的首席客座(而该剧院正职已经是Chailly此前干剩下的了),待到前者擒下首个留声机大奖那年,他才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柏林,担任德意志歌剧院的GMD。这就更不要比Rattle和Gergiev了,因为等蒂勒曼刚刚凭借20年的努力重返柏林,卷毛拉特尔却已经成为BPO的候任王储了。

  DG公司官网上对CT早期职业生涯的描述是:“hard but indispensable slog”,真的是十分确切。

  没有像Rattle、Jansons、Gergiev那样将一个非顶尖院团带上一个新层次的传奇经历,和历史上的顶尖前辈一样,蒂勒曼没有像今天所谓新一代指挥那般跨过德国传统指挥训练体制的门槛,而是从钢琴伴奏、联合排练、首席排练指导、音乐指导、音乐总监一步步晋升,他也许是最后一位经受过完整歌剧院训练洗礼,而大红大紫的德国指挥家,或者在过去20年中,德国传统训练系统培养出的顶尖指挥家只有蒂勒曼一人,四个字形容就是:硕果仅存。

  所以,与其说这两个晚上我们是在欣赏蒂勒曼个人的指挥艺术,倒不如说是亲眼见证德国指挥系统最后的现世活宝。在蒂勒曼之外,优秀的德系指挥家也曾造访天朝,比如Sawallisch老师和Masur老师,(还有明年的Schneider)都是典型的德国指挥系统产物,可惜他们历次出现均是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合作者,费城管弦、纽约爱乐、法国国交云云。而这次则完全不同,德国系统顶级指挥与的德系顶尖乐队终于在北京相逢了,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之后,这还是第一次。

  于是,我们所感受到是乐团自发性与指挥家意志紧密拥抱的产物,其中的德国风格可谓呼之欲出,包括对音响走向的控制,旋律线条和音乐气息的运作,重音的设置,管乐的发音方式等等等等,同时,蒂勒曼所流露出的主观即兴倾向让人难忘,而他同样没有失去成熟严谨的结构意识,这两种观念几乎交织地呈现在了两场音乐会中。

  特里斯坦前奏曲与爱之死并不是一个痛彻心扉的演绎,既不夸张,但也绝不苍白,具有了必备的官能冲击。令人难忘的倒是蒂勒曼清晰的整体布局意识,整个前奏曲进行了一次井然有序的漫长渐强,并在的瓦格纳循环动机中寻找微妙的差异。在liebestod中,他和大部分德国前辈一样,清晰地意识到高潮出现的位置,和如果通过精密的控制抵达高潮(紧凑和松散的节拍交替)。比如在每一个小的结构中,他都会完整清晰地制造一次局部的高点,在转调后再次铺展,历次转调前的次高潮都被严格地控制着,但绝对不会超越最终的高潮。

  在hold erhallend um mich klinget前一大段对特里斯坦的赞美中,德累斯顿那种明亮、矜持、克制的状态十分让我喜爱,非优质乐队基本无法在这整个段落里找到恰当的演奏幅度,而在这介乎于次强和次弱间的幅度中,弦乐内部的分奏一直保持着平衡,纤细明锐的音响时刻透露出清高脱俗的气质。[NextPage]

  蒂勒曼以宽广的节拍,充分的延音,丰富的残响,赞美诗式的齐奏,构成了一副经典的布鲁克纳画像。如果亲耳聆听过蒂勒曼对谐谑曲乐章的三声中部,以及奏鸣曲乐章主部与副部关系的处理,就能明白卷毛(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的问题出现在哪里。蒂勒曼让音响横向的发展,逐步上升、逐步膨胀、逐步壮大,构建出一个无比开阔的音响空间,之后用耐人寻味的三声中部或副部主题再深入其中,制造出二元对话的格局。但拉特尔为代表(还包括今年的Harding、Nott等人)的布鲁克纳则是另一番结构布局,极富推进性的主部或者A段,以及流畅明快的副部或三声中部跟进,前者的节拍跳跃而紧凑,失去了布鲁克纳式的停滞感,所产生的音响格局也较为狭窄,致使后者的意味大大减损。

  同样,蒂勒曼因循传统的理念,将柔板乐章视为在整部交响曲的中心,正是他的克尽全功缔造了北京音乐厅里许久未闻的动人效果。他十分熟稔地处理着其中悼歌、牧歌和最后挽歌间的关系。在牧歌式的Moderato中,他精心雕琢乐句,层层铺展,释放出质朴与舒展的动人情态,极端从容,又不滥情,德累斯顿极端敏锐的弦乐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回应,令人印象无比深刻。随后的谐谑曲和终曲较为自由,特别是终曲乐章,蒂勒曼的手势愈加随意,传导着他瞬间的灵感火花。

  第二场的瓦格纳序曲基本是德累斯顿傲人传统的展示,蒂勒曼手法上中规中矩,唐豪瑟和黎恩济,前者释放出丰富的音响色彩和丰沛的细节,是对德累斯顿整体圆融度的最好体现,维纳斯堡的情爱段落四把小提琴品质卓越,铜管的一体式音响令人仰止不已。后者则是一次技术与意志彻底炫耀,乐队亢奋而鲜活,那不加掩饰的日耳曼高傲气质伴随着一次次浑然的齐奏愈演愈烈,蒂勒曼在尾声的若干即兴加速则又令人瞬间兴奋不已。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则是蒂勒曼高度塑造的产物,他把乐队当钢琴一样弹,服帖顺滑,随心所欲,只是在前一晚的布鲁克纳后多少显得无足轻重。值得注意的是,蒂勒曼的自由节拍开始增多,很多情况下置原速度于不过,尤其首尾两个乐章,比如他让一组紧凑的节拍瞬间蓬松,或者在节拍中展开一段即兴的变速,产生顷刻的顿挫与流动的厚重感,并非全部由逻辑,却极具现场效果,特别是在勃拉姆斯火热异常的终曲,确实能让人隐约看到富特文格勒的影子。

  虽然MTT与旧金山交响尚未到港,但北京年度最佳交响音乐会已经出炉,当然熊和SKD没有遇到过于强劲的对手,只有姐夫和马琳的肖八尚可与之抗衡。我觉得确实没有必要将蒂勒曼此刻的表现与伟大的历史录音和经典演绎对比,那好比拿自己女人的裙子去和定格后的梦露裙子比拼,蒂勒曼在今天的价值已无需证明,就像姐夫一样,是否能比肩前辈压根是个伪命题,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巴伐广播、阿姆斯特丹没留给我们的,蒂勒曼和德累斯顿留给我们了,除此之外你还想指望啥?

  到目前为止,国家大剧院建院来最好的三场乐队音乐会,芝加哥(2009)、卢塞恩(2009)、德累斯顿(2012),但愿第四个不会等得太久。

  (编辑:郭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