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彼得·叶茨

2011-01-12 09:31:00来源:    作者:

   

  彼得·叶茨于1929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城市奥尔德肖特(Aldershot),早年就读于伦敦的皇家艺术院,专攻戏剧艺术。毕业之后,叶茨成为了一名演员,在一些上演固定剧目的剧院中表演,酷爱赛车的他还曾当过专业的赛车手。之后,叶茨决定投身电影,他先是作为剪辑师参与了一些电影制作的工作,随后以助理导演的身份跟随一些有名的英国导演学习如何拍片。这一时期,叶茨参与拍摄的影片包括英国新浪潮导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的《甜言蜜语》(A Taste of Honey)和老导演J.李·汤普森(J. Lee Thompson)的《纳瓦隆大炮》(The Guns of Navarone)。

  彼得·叶茨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影片是1963年由“英国猫王”克里夫·理查德(Cliff Richard)主演的歌舞片《夏日假期》(Summer Holiday)。不过,在这部影片中,主角的光芒令初出茅庐的叶茨黯然失色。1967年,叶茨根据1963年发生在英国的火车大劫案(Great Train Robbery)改编的作品《抢劫》(Robbery)证明了他在执导警匪片上的非凡功力。这部影片拍完之后,他就前往好莱坞发展。第二年,由好莱坞硬汉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主演的《警网铁金刚》横空出世,影片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麦奎因驾驶着福特的野马在旧金山街头狂奔的一场戏至今仍被认为是影史上最经典的追车戏之一。

  两度与奥斯卡失之交臂

  《警网铁金刚》的成功,令叶茨这个异乡人有足够的资本在好莱坞站住脚,剧本纷至沓来,不过他并没有继续接拍警匪片,而是开始尝试其他各种类型的影片。1969年,叶茨拍摄了由达斯汀·霍夫曼和米亚·法罗主演的文艺片《相逢何必曾相识》(John and Mary),这很可能是影史上第一部讲述一夜情的电影,霍夫曼和法罗主演的一对年轻男女偶遇后随即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通过聊天开始彼此了解。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霍夫曼凭借三部影片一夜成名,除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外,另两部作品是《毕业生》和《午夜牛郎》。1971年,叶茨回到英国,与演员彼得·奥图(Peter O´Toole)合作了战争片《新战海浮生》(Murphy´s War);1973年,由他执导、罗伯特·米切姆(Robert Mitchum)主演的犯罪惊悚片《线人》(The Friends of Eddie Coyle)获得了不错的评价;1976年,叶茨又涉足喜剧,拍摄了《三个臭皮匠》,虽然影片的票房不错,但受到了评论界的讥讽。

  进入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彼得·叶茨的作品更趋成熟。讲述年轻人努力成为自行车手的影片《突破》(Breaking Away)和讲述明星与其跟班之间复杂关系的《化妆师》(The Dresser)都获得了奥斯卡奖的垂青,但身兼制片人和导演的叶茨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评选中分别败给了《克莱默夫妇》(导演为罗伯特·本顿)以及《母女情深》(导演为詹姆斯·L.布鲁克斯)。

  近年来,叶茨的工作更多的是在电视领域,他最后的银幕作品是1999年的影片《纽约的亡灵》(Curtain Call)。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