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阿托姆·伊格杨

2010-04-14 09:45:00来源:    作者:

   

  阿托姆·伊格杨,享有国际声誉的加拿大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是加拿大英语电影工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从事歌剧的编导以及艺术装置等创作活动。伊格杨的父母均是亚美尼亚人,他本人也拍摄过不少以亚美尼亚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傲人的成绩令他被评价为自Sergei·Parajanov以来最著名的亚美尼亚裔导演。

  伊格杨于1960年7月19日出生在埃及开罗,此后一家人移民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地区。伊格杨十八岁时进入多伦多大学主修国际关系,学生时代的Egoyan在加深对亚美尼亚历史和政治的认识的同时,还为Hart House Film Board制作了不少相关题材的短片。作为亚美尼亚民族的后裔,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1915年至1918年)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伊格杨,这种情绪间接地体现在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中,并持续到现在。亚美尼亚的过去令伊格杨的电影包含着相似甚至是重复的主题:伤害和疏远给人带来了创伤,而他的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处于历史记忆与现世虚构之间。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伊格杨,令他的事业方向初见端倪——掌握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拍摄电影。

  伊格杨学生时代的作品有:《Howard in Particular》(1979)、《After Grad with Dad》(1980)、《Peep Show》(1981)和《Open House》(1982)。

  伊格杨于1984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Next of Kin》。影片通过男主人公Peter·Foster意外地进入到了一个亚美尼亚移民家庭这一线索,传达出伊格杨所认同的亚美尼亚的家庭文化,或许是被这位年轻人的才华以及他的早熟所折服,年仅24岁的伊格杨便凭借该片入围了吉尼奖(加拿大学院奖)最佳导演奖的提名。

  年轻的伊格杨继续为电影事业打拼,他的第二部剧情片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准,甚至超越了《Next of Kin》。和前者类似,《Famliy Viewing》(1987)探讨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情感羁绊,互相不信任可能会带来的失衡等尖锐话题,多媒体工具也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了伊格杨所思考和所表现的世界里。这部电影给伊格杨带来了国际性的赞誉:该片不仅获得了吉尼奖的八项提名,还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加拿大最佳长片这一奖项。为人津津乐道的是,《Famliy Viewing》在参加了蒙特利尔电影节的展映后,获得奖项的维姆·文德斯坚持要将组委会颁给他的奖金全额转赠给伊格杨,理由是——《Famliy Viewing》所传达出的才能和智慧令文德斯感到兴奋,他乐意于奖励这位脸上始终带着腼腆笑容的加拿大小伙子。

  除了拍摄电影短片和长片之外,伊格杨还参与电视剧和电视电影的拍摄工作,因此他保持着每隔两到三年拍摄一部剧情长片的速度。1988年至1993年的六年期间,伊格杨完成了三部作品:《Speaking Parts》(《幕前幕后》,1989)、《The Adjuster》(《理赔者》,一译《玩火自焚》,1991)和《Calendar》(《月历》,1993)。值得一提的,在《Calendar》中,伊格杨亲自扮演了摄影师这一角色。影片讲述了摄影师和妻子一同前往亚美尼亚为制作月历拍摄十二张照片的故事,这是一个探寻和发现历史的旅程,伊格杨和摄影师融为一体,感悟着亚美尼亚的文化。接下来的作品《Exotica》(《性感俱乐部》,1994),这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伊格杨在商业上的第一次成功,甚至在加拿大打破了国产英语电影(加拿大同时出产英语电影和法语电影)的上映票房记录,也成为了近十年来第一部被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所邀请的加拿大英语电影,最终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大奖。这之后,伊格杨从完全独立的创作转为尝试改编文学作品,于是诞生了两部相对来说情节性较为突出的作品:改编自Russell·Banks小说的《The Sweet Hereafter》(《意外的春天》,一译《莫失莫忘》,1997),以及改编自William·Trevor小说的《Felicias Journey》(《费莉西亚的旅程》,一译《意外的旅程》,1999)。两部改编作品保持了伊格杨电影的独特风格,成为了各大电影节上的赢家,进一步奠定了伊格杨在加拿大英语电影界的地位。

  2002年,伊格杨拍摄了一部史诗性质的电影《Ararat》(《阿拉若山》),与伊格杨其他作品相比,这部电影算得上是资金和人员投入得最多的作品,同时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1915至1918年间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作品。《Ararat》中还包含着一部电影,情节便围绕着主人公如何拍摄一部揭露大屠杀真相的电影而展开——尽管这场屠杀历来是被土耳其否认的。

  伊格杨最近的两部作品分别是《Where the Truth Lies》(《何处寻真相》,2005)和为纪念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参与的《每人一部电影》(2007)。在三分钟的短片中,伊格杨充分展现了他对于现代科技和媒介,以及两者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影响这一系列主题的迷恋,独特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开影象方面的工作,伊格杨还涉及艺术的多个领域,他不仅是艺术装置的设计师,还是一位歌剧导演,他执导的歌剧曾在加拿大的多个音乐剧院演出。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