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石钟琴

2010-10-14 13:58:00来源:    作者:

   

石钟琴,舞蹈女演员。浙江鄞县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后任上海芭蕾舞团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舞剧《白毛女》、《雷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资》女主角。

1972年,是决定石钟琴命运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反复放映,石钟琴的名字和白毛女一起被几亿中国观众牢牢记在心里,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记忆一直延续到今天,石钟琴就是白毛女,白毛女就是石钟琴。

这一年,石钟琴还成为中日建交历史进程中著名的“芭蕾外交”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她随上海芭蕾舞团在东京演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获得巨大成功,“两国关系中曾经存在的坚冰,在石钟琴们曼妙的足尖舞动下开始融化”。

从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以来,直到1972年,中国出现过多个版本的《白毛女》,除了歌剧版,还有电影故事片版、京剧版、芭蕾舞剧版等,也随之出了多个版本的“白毛女”扮演者,其中甚至一个角色同时对应多个扮演者,但其中就属石钟琴影响最大。因为“石版”《白毛女》属于著名的“八个样板戏”之一,在文革期间的中国不知被放映了几千几万遍。

从一个普通舞蹈演员到最著名的“白毛女”,石钟琴自称“很幸运”,此言不虚。

1965年,与《白毛女》剧本同龄的石钟琴正就读于上海舞蹈学校,参演了本校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

在那个“革命年代”,一个演员能否成为主角,首先要看的是家庭成分,因此,石钟琴尽管长得漂亮、舞蹈技巧突出,但由于她是资产阶级出身,根不正,苗不红,所以只能在舞台上跑龙套,跳一些群众场面,比如跳红缨枪等。

石钟琴的机会来得很偶然,却又与时代的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当时,文艺界排演改编或新编现代戏已成一种政治风尚,北京的舞蹈学校正在把《红色娘子军》搬上芭蕾舞台,上海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于是酝酿排演芭蕾版的《白毛女》,并根据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创造方针,对“白毛女”进行“精加工”,比如听取码头工人意见,用舞蹈形式专门设计了杨白劳拿起扁担三次奋力追打恶霸地主黄世仁,最后终因体力不支后被打死的情节;比如还设计了白毛女舞台形象的“四变”,随着年代跨越,头发慢慢变灰变白。

结果,石钟琴被选为四变中的一变,在舞台上单独了出现了“一分钟多一点”。

后来,周恩来和陈毅在看了这部新排演的芭蕾舞版《白毛女》后,高度评价了“四变”。周总理笑称:“上海可爱,勇于创造。”陈毅则说:“在芭蕾舞中加伴唱,还有白毛女的四变,都有创造性,我看三场、四场再加加工,它可以扬名世界嘛!”

演完了“四变”,就有了独舞,石钟琴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文革开始以后,白毛女原来的第一主演(A角)顾侠美因为身体原因不想再跳了,而B角余庆云一个人跳多场又忙不过来,组织上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出身不好的石钟琴,石钟琴后来回忆说:“1969年,我还在广交会演出,下午休息在房间里,有造反派来找我,对我说,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因为种种原因,要叫你跳起来,去排《白毛女》!”

这一跳,从此就把石钟琴的“整个命运都改变了”,从那时起,石钟琴就成了“白毛女”。

实际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后,就引起了全国轰动,并受到周恩来和陈毅的赞赏。此后,周恩来又先后16次观看了此剧的演出。

1967年4月24日晚上,江青陪同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观看了经过众多智慧结晶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给出了四个字的称赞:“《白毛女》好。”

短短的四个字的褒奖,使剧组的每一位创作人员都兴奋不已;同样也因为这一句话,江青把《白毛女》连同她选中的另外7个现代戏加在一起,列入了第一批树立起来的所谓“八个样板戏”之内。

进行反复修改排练,再经过多次去日本、赴朝鲜的边演边改,又加上在每年春秋两季的广州国际外贸交易会上作为招待外宾的来访和在众多的节日公演后,《白毛女》的演出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时,江青下令将之拍摄成电影,以“突出成绩”、“扩大战果”。

于是,1970年,已经是“师姐级”演员的石钟琴带着青年演员茅慧芳把“白毛女”和“喜儿”跳上了胶片。该剧先于1970年由上海电视台联合上海电影制片厂,试验性地拍成了11本黑白电视屏幕复制片。第二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的电影导演桑弧执导,该剧被拍摄成舞台艺术片,从此传遍天下。

文革期间,芭蕾舞电影《白毛女》是江青的重要“政绩”,这使它在每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日里都成为重点节目。但如果剥离这些政治性的因素去看,《白毛女》在艺术上也有颇多可圈点之处,这从它在文革结束以后表现出的持有艺术生命力可以看出。据说,后来罗马尼亚拍摄的芭蕾舞剧艺术片《山姑娘》,就完全沿袭了《白毛女》的片头处理的风格和样式。

像所有当年的“样板戏”明星一样,石钟琴的生活因为“白毛女”而有了巨大的改观,她有专门“板服”,“像军装一样,不过没有领章和肩章”,也有“板车”,负责接送演出,当初那种车子在上海基本上专门用来接待外宾。她还有“板饭”,一个月有12块的营养补贴,而当时她的工资才34块钱。她还接到了无数群众来信--当然,包括求爱信。但那时候,石钟琴根本顾不上谈婚论嫁,也不允许谈婚论嫁,在剧团里,演员在32岁之前结婚是需要特别批准的。

1978年,石钟琴到达她人生辉煌的顶点,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石钟琴在上世纪70年代结婚,隔了多年后,才生了小孩,丈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生育之后,石钟琴重回舞台,又跳了《天鹅湖》、《雷雨》等名剧,40岁以后才结束演员生涯。退休之后,石钟琴在一所民办的芭蕾舞学校当老师。

(注:世界上首次把《白毛女》搬上芭蕾舞台的是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团,1955年2月12日,芭蕾舞剧《白毛女》第一次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上演。)

(实习编辑:明莉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