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一个极具艺术魅力的国家,除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外,另一大成就便是歌剧!
意大利歌剧产生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之交,是文艺复兴时代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结果。它是总结了艺术实践的各方面的经验,在新的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新的体裁。歌剧的创造,不是单纯从音乐出发的,而是从人文主义出发的一种艺术理想。这种理想是掌握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来为一个最高的目的服务:真实地、有力地、戏剧性地表达人的感情。因此,它必然是各种艺术(诗歌、音乐、戏剧等)的综合。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种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歌剧《图兰朵》
01
咏叹调
咏叹调(Arias)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好听,结构较完整,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因而我们经常也会在音乐会上听到它们,如《蝴蝶夫人》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咏叹调“为什么我的心这么激动”等等。
歌剧《爱之甘醇》
02
宣叙调
宣叙调(Recitativo)是开展剧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叙调里进行,这时角色有较多对话,这种段落不适宜歌唱性太强,就用了半说半唱的方式,叫做宣叙调,它很像京剧里的韵白。
歌剧《蝴蝶夫人》海报
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首先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宗教剧被神秘剧(Mystery)和奇迹剧(Miracles)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是田园剧,这种体裁用音乐、诗歌、戏剧的手段表现乡村生活的场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纪,成为歌剧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一体裁形式来谱写诗歌中一些戏剧性场面,或用一组牧歌来描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牧歌剧。
帕莱斯特里那《马塞勒斯教宗弥撒》专辑
03
牧歌
意大利牧歌(Pastorale)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音乐与诗歌贴近,描绘性和情感表达有所发展,16世纪最代表意大利民族特征的世俗音乐体裁就是牧歌。
14世纪的牧歌是分节歌形式,结尾带有利都奈洛(原意为“回复”,这里指结束段,而在17、18世纪中指乐曲中乐队全奏主题的反复器乐)段落作为叠歌,大部分为二声部,偶尔也有三声部,歌词一般有二到四个诗节,内容简单;而16世纪牧歌是通谱体形式,不使用叠歌,织体形式多样,以四声部和五声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诗文写成,有十四行诗,六行诗,或多诗节的诗文。
蒙特威尔第《Madrigaliguerrieri et amorosi》专辑
15世纪末的幕间剧(Intermedio)是歌剧最直接的起源。这是穿插在当时喜剧各幕间的一些寓言剧、神话剧或田园剧,到16世纪,各幕之间的幕间剧在情节上组成了一个相关联的故事,并且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第(Bardi)和柯尔西(Corsi)家聚会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团体,以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为宗旨,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的戏剧,力图创造出一种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采用单声部旋律,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调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诗歌中,还可以用于整部戏剧中。随后就产生了最早的歌剧,当时称为田园剧。
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达芙尼(Dafne)》于1597年首演时,风评一片赞好,皆认为“成功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达芙尼》最终不幸失传,但佩里的另一套首演于1600年的歌剧《尤丽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剧界最古老的标准保留剧目的歌剧,当数1607年首演于曼都瓦宫廷的克劳迪奥·蒙泰韦尔迪作品,《奥菲欧(L'Orfeo)》。
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意大利,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等几个重要时期,推陈出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歌剧作为其重要的民间音乐的呈现形式,按地域有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那不勒斯歌剧,威尼斯歌剧等。
04
佛罗伦萨歌剧
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佛罗伦萨市立剧院
05
罗马歌剧
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罗马歌剧院
06
威尼斯歌剧
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运用不协和音程和拨弦、震音等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威尼斯凤凰剧院
07
拿波里歌剧
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拿波里圣卡洛剧院
拿波里乐派
拿波里,意大利城市,建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称她为“新的城市”。民风相当活泼而强悍,街道也很脏乱嘈杂。但与北意大利不同的风格,反而成为许多电影及舞台剧的题材。从18世纪开始它就有了一个外号——欧洲的音乐学院。
拿波里的圣卡洛歌剧院在全欧洲可是颇具盛名的,著名的意大利拿波里喜歌剧就是在这诞生的,小小的地方却孕育了,亚历桑德,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著名的作曲家。
意大利拿波里乐派领一时风骚,斯卡拉蒂等作曲家将意大利歌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朝正歌剧方向发展:拿波里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意大利歌剧做为欧洲艺术在现实中完美展现的一个载体。无论是过去的皇室和贵族还是如今的上流社交圈,意大利歌剧都是一个高品质的社交活动,是展现国家文化艺术和个人风采最好的场所。
圣卡西亚诺剧院(Teatro di San Cassiano)
凡事考究到微末的意大利人,在如此重要的社交场合自然不会马虎。观赏歌剧时合身的礼服搭配风格适当的珠宝是最基本的礼仪,按时到达歌剧厅,适时的鼓掌给予演员赞赏,结束时在金碧辉煌又不失华贵的歌剧大厅与一同欣赏歌剧的绅士淑女们畅聊一番。将所有的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身处其中的人能够同时在视觉和听觉甚至全部感官上得到最大的艺术满足的,也唯有意大利的歌剧才能让人如此沉迷其中了吧。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