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陈小奇出书:流行音乐不是摆地摊的

2008-12-24 13:40:11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还记得毛宁的《涛声依旧》吗?还记得“甜姐儿”杨钰莹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见证了广东流行音乐30年的辉煌。从1977年出现全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开始,流行音乐注定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沧海一粟,唯有历史值得珍藏,近日,一套全面反映广东流行音乐30年兴衰起落的丛书《涛声依旧——广东流行音乐风云30年》(共5本)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丛书策划、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锐军表示,出版的使命在于传承文明,开启未来;在这个“布朗运动”式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应该多听听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声音。昨日,本报专访了丛书编者之一、被誉为“广东流行音乐掌门人”的陈小奇,回顾与展望广东流行音乐的历史与未来。

  编书初衷  人们对流行音乐有偏见

  记者:你是丛书的策划人之一,编写的初衷是什么?

  陈小奇: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广东流行音乐诞生31年,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从理论上去梳理广东流行音乐的历史。其实我是创作人,不是学者,但是因为一直等不到理论界的代言人,所以只能自己写,把这几十年的思考写出来。以前,人们对流行音乐一直有误会和偏见,流行音乐甚至被妖魔化,那时的感觉就是交响乐是大商店,我们则是门口摆地摊的。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能消除人们的误解,把流行音乐摆在和其他音乐形式平等的地位上去看。

  记者:在这套丛书里,最“难产”的是哪一部?

  陈小奇:《广东流行音乐史》这本书我们从5年前就开始策划,但却是最后出的一本书。北京出了一本《中国流行音乐史》,但对广东的流行音乐只字未提,再加上最近有人提出的流行音乐“生于深圳”,广州的原创歌曲1977年就出现了,深圳1986年才出现,我觉得这也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所以必须有人去书写广东流行音乐的那段历史。但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十分困难,上世纪80年代没有电脑,就只能去找当时的报纸,报纸有时记载得不准确,必须还要寻访当事人去求证细节问题。这件事情如果我们不做的话,以后只怕更加艰难,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要做。

  回顾历史  那是个疯狂热血的年代

  记者:你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应该是《涛声依旧》,这首歌也开创了上世纪90年代广东流行音乐的高峰,当时创作这首歌的动因是什么?当时有没有想过这首歌会红遍大江南北?

  陈小奇:我写这首歌的时候纯粹是自娱自乐,当时偶然重读《枫桥夜泊》,觉得“江枫渔火对愁眠”之类的文字,让人遐想不尽,就想以此编一个故事。我本来想这首歌能上榜一周就可以了,可真没有想到后来那么红。这首歌有很浓的怀旧情绪,它以一首古诗为背景,说的是一个很长远的年代,所以包容性会大一些,接受的层面也更多一些。我在北京为一个电台做节目,一对老夫妻专门给我打来电话,说过去他们从来不听流行音乐,这首歌改变了他们的看法。

  记者:你一直强调原创音乐,广东流行音乐界从何时开始有了明确的原创的概念?

  陈小奇:应该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对于原创还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只是本能地觉得到处都是别人的东西,“广州罗文”、“广州邓丽君”……我们难道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拿不出手吗?音乐人多少都有创作的欲望和尊严感。

  1987年太平洋推出的本地歌星合集《为我们骄傲》卖了80万盒,虽然还不能跟港台歌曲相比,但已经非常可观。那个时候音乐人都是豪气满怀、踌躇满志,我还记得有天晚上跟李海鹰在自家阳台上一直聊到天亮,抽掉6盒烟,说起未来音乐走向之类的,手舞足蹈,真是很疯狂、热血的年代。大家有了什么新作,经常在一起探讨,气氛很热烈。

  品读现状  网络音乐代表草根文化

  记者:现在很多网络流行歌曲和手机彩铃的歌手都是广东的,比如杨臣刚、香香都是广东签约歌手。你认为新媒体是不是为广东的流行音乐提供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陈小奇:广东的网民数量和手机数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产业上的绝对优势为广东流行音乐的走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应该说,广东流行音乐每一次成功都是因为善于把握新趋势,从音乐茶座、卡拉OK到现在的新媒体都是。

  记者:应该怎样评价网络音乐?

  陈小奇:网络音乐代表的是一种不设门槛的草根文化,也有很多不错的音乐,但因为它的平民性和广泛性,必然会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出现,这也是正常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更多强调它的积极意义,它使音乐真正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老鼠爱大米》,虽然从学院的标准来看它的艺术性并不高,但老百姓喜欢。通俗化是一种历史趋势,艺术必然会变得更加轻松平民。

  期待未来  建立平民音乐演出舞台

  记者:很多歌手和音乐人都是从广东出发走上音乐道路,最后却离开了广东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寻求发展,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毛宁、林依轮、李海鹰,还有最近签约香港的张敬轩。怎么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陈小奇:要解决人才流失,必须有总体文化上的强大,重新提升广东文化的影响力,还要有一个适合广东又优于其他地方的定位。就音乐而言,主旋律你比不过北京,交响乐你比不过上海,所以没必要跟着别人。我认为广东最适合的就是平民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也非常适合发展平民化的音乐。在这过程中,还是需要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例如,建立适合演唱平民音乐的舞台。现在歌剧院、音乐厅都有了,却还没有真正适合演出平民音乐的场所。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