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邵风华:于坚的影像作品和他的诗是一致的

2022-05-16 21:19:42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邵风华

   

  用诗人的眼睛,去观察

  作为诗人的于坚,是那个我从中学时代就阅读其作品,并从很多方面启发了我的诗歌教师。于坚诗歌的气息,他对于诗歌的思考和认知,以及诗歌构图,与别人都不一样。当他以第三代诗歌的代表诗人登上诗坛,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就早已是一个完成了发育阶段的诗人,于坚没有诗歌青春期。他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诗歌,关于尚义街的诗歌,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六十首》,到今天仍然难掩其卓越。他也写作了汉诗里面最好的长诗,如《零档案》《飞行》《海滩》《小镇》等。我们还必须说到他那了不起的“便条集”,创造了一种诗歌的开放的、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散文作家的于坚,他拓展了中国散文的精神气象和语言方式。什么样的精神气象:开放、宽阔。他的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感,对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的切身切己的感受力,和修辞立其诚。他的散文的语言方式,基于诗意和想象的超越现实之上的某种混合型散文语言构筑方式,使他成为一个散文的文体家。比如他创作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的“记”式散文,古文中有许多这种品类的文章,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石钟山记》,多为游记,而于坚发展了这种体裁。

  他不仅用笔写作,还用照相机写作。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他的莱卡黑白相机。用诗人的眼睛,去观察;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考。他的影像作品和他的诗是一致的。2018年的时候,在天津我们和于坚一起现场观赏了他在欧洲获奖的纪录片《碧色车站》,我个人由衷喜爱那种影像的表达方式。

  一个叙述者的艺术之梦

  《密西西比河某处》是一个整体性的文本。我称其为文本,是不想仅仅以长篇散文名之。在某个层面上,我个人更愿意将其作为一部小说来看待,来阅读。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来自东方的诗人,来密西西比某处,印证自己年轻时的一个艺术之梦。那里有惠特曼,有垮掉的一代,有安迪·沃霍尔,有东村的贫穷的先锋艺术家群体,大学里随时可遇到模仿嬉皮士打扮的诗歌教授……他曾将惠特曼认作是“一个中国式的才子,比王维豪放些,李白、岑参之类的人物,整日在山野水岸或者荒原大漠漫游”。我将之看作是于坚,或说叙述者的艺术之梦。

  可当他到来的时候,时代已经变了,密西西比河某处的纽约已经成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天堂,一个闻名世界的物质至上主义盛行之地,别有讽刺意味的是,甚至有了一个以惠特曼的名字命名的豪华购物中心……我觉得这个意象很有意思,很有力量。

  我想起了菲茨杰拉德的杰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某处,在纽约长岛发生的故事。西部青年尼克来东部寻梦,见证了盖茨比的辉煌,长岛东卵村那座梦幻般的白色宫殿,又见证了他的衰败和死亡,这部作品被认为喻示着美国梦的破灭。于坚的《密西西比河某处》在内在精神上有某种相通之处。

  当然,对于于坚这部作品,最合适的是我们在文体上将其看作是一部“散文体作品”,这里的散文体作品是与韵文相对的,除诗歌和戏剧之外的普泛称呼。因为里面综合了除韵文之外所有的叙事手段。他写到的一些人物,如高弥、德罗的故事,即便抠出来单独成篇,也是非常好的小说作品。而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纽约以画像维生的诗人弗睿,也从另一个方面强化了我的判断:他的原型是中国诗人吕德安,而于坚在这里隐去了他的真名,这也是一个小说化的方法。

 时空穿插写出不同文化

  于坚的这本书,还有一个参照物: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长篇小说《纽约巨塔》。他被我喜爱的已故大师级作家厄普代克称为“天才作家”,但我得说,他的这部《纽约巨塔》远没有于坚的《密西西比河某处》复杂、有意味。怀特黑德的书中,没有人物,如果有,也仅仅是作者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而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纽约。

  从这个角度来看,《密西西比河某处》的主人公与《纽约巨塔》一样,就是密西西比河某处的城市纽约。它的过去,与当下。在它的过去与当下发生的种种事件,文化的、诗歌的、艺术的以及世俗的一切,都大量使用小说的手法写出。出彩的部分俯拾皆是,比如写从肯尼迪机场下飞机,在入境处的那位黑人妇女;作为纽约街头画家的中国诗人弗睿,弗睿的表哥;大学同学高弥……

  而叙述者,诗人于坚,通过两地的时空穿插,回忆与当下交织,写出了纽约的内在个性,也写出了两地不同的文化,更写出了诗人的感受。通过对纽约的审视,实现了对自己的故乡昆明的映照。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