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探险家的异域之旅: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

2019-08-13 11:07:3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blob.png


  书名:探险家的异域之旅:800年以来的奇珍发现与收藏


  作者:【比】蒂杰斯·德梅勒麦斯特(Thijs Demeulemeester)


  译者:丁洁


  原出版社:[比利时]Lannoo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5233-7


  出版日期:2019.7


  定价:118.00


  建议上架:科普-博物


  广告语:


  探险家的传奇历险记,800年的异域奇珍收藏博物志,百余件稀世珍品,重现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华丽征程


  海报宣传点:


  1、一部跃然纸上的异域收藏博物志


  2、持续800年,横跨美、非、亚的探索收藏之旅


  3、追溯异域奇珍收藏历史,领略收藏潮流变迁


  4、上百幅珍贵艺术画作和稀有藏品照片,令人惊叹的视觉文化盛宴


  5、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华丽征程,跌宕起伏的传奇历险


  6、满足你的好奇心,激发你的探索欲


  7、博物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典藏佳作


  内容介绍:


  八个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对异域探险的狂热缔造了一段非凡的人类历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明财富。这是一部跃然纸上的异域收藏博物志,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视觉形式引领读者踏上无畏的征途,并享受一场视觉文化探索之旅。


  本书讲述了从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到近现代,欧洲人对奇异的美洲、富饶的非洲和古老亚洲的探索发现历程,并为读者追溯了异域奇珍收藏的起源和历史。书中展示了上百件稀世珍品的照片和精美的博物画,不仅包含精湛的动物标本艺术、丰富的贝壳收藏、雕刻鸵鸟蛋、一角鲸长牙、食人叉等奇珍,还包括先人们的幻想和虚构作品。


  在历史上,随着新贸易航线的开拓,探险家们有了更多机会身临那些对其来说遥远和罕见的文明之地。探寻那里的具有异域风情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奇观,并对其进行收藏。这本书不但展现了历史上的一段穿越时间的奇异旅程,而且更展示了先人们所具有的那种无畏的探索精神!所有这些好奇、冒险、探索和发现,让这本美丽的书得以呈现。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图文并茂的本书所展现的神秘的宝物、惊心动魄的历险和浓郁的异国风情,同样激动人心,它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想象。


  读者群:广大的博物学、艺术和文化科普爱好者,以及对西方历史充满兴趣的学生群体。


  作者简介:

  作者蒂杰斯·德梅勒麦斯特(Thijs Demeulemeester)是比利时生活方式媒体人,也是多家杂志撰稿作者,他专攻室内设计、当代艺术、建筑、时尚和摄影等领域,对奇珍阁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著有《可收藏的奇迹》(Wonders are Collectible),《异域奇珍阁:让你感觉良好的室内设计》(Wunderkammer - Exotica: Interiors That Make You Feel Good)和《艺术家的个人世界》(Artists at Home/Work)。


  编辑推荐:


  当马可·波罗邂逅印第安纳·琼斯,从现代视角复活探险家的世界,


  重现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华丽征程,


  悉数800年好奇与异域收藏的历史。


  ★设计精美、视觉飨宴,一部“骨骼清奇”的梦幻博物志。


  比利时艺术设计出版社Lannoo打造,架上典藏之作,上百幅珍贵艺术画作和稀有藏品照片,一部为博物爱好者专设的纸上奇珍阁。


  ★还原异域探险家跌宕的传奇事迹,踏上一场探索发现的华丽征程。


  ★溯源欧洲贵族对异域文化的狂热,悉数800年收藏历程的演变。


  从中世纪奇兽志到异域探险家的传奇人生,从早期的奇珍阁到后来的“世界舞台”,作者在短短一本书的时间里,用简洁明了、富于启发的文字和小说般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带你走过一段持续了八个世纪的探索收藏之旅。


  ★透过极为丰富的藏品,盘点奇珍收藏的历史,领略潮流风尚的嬗变。


  什么是数百年来收藏家最热衷的“时尚单品”?从美洲、非洲到亚洲,从陆地到海洋,从剥制标本、活体动植物到人类展,还有传世博物画、鹦鹉螺金盏、雕刻鸵鸟蛋、一角鲸长牙、鲸鱼骨架、食人叉、狮鹫爪子甚至“龙”的标本……无数奇珍等待你的发现。


  ★奇珍展示出大自然的瑰丽,却也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世间最伟大的艺术家究竟是自然还是人类?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究竟是自然的杰作还是人类的技艺?也许这始终是个二者相辅相成的奇妙过程。


  目录:


  概述


  前言


  第一章


  发现奇珍


  从中世纪动物寓言故事到早期探险家:收集异域奇珍的起源


  第二章


  美洲奇观


  从北美到南美的奇珍


  第三章


  走出非洲


  黑暗大陆。奇珍的黑洞?


  第四章


  制霸海洋的亚洲珍宝


  来自一千零一夜的异域宝物


  第五章


  未知之域


  虚构的异域奇珍


  部分引用资料


  图片来源


  书摘: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它是无知的产物,也是知识之母。一旦有奇迹打开了我们的思维,好奇心就有了这样的习惯:当我们观察到一种非凡的自然现象,比如彗星、幻日、正午的星星,我们的好奇心就会立刻追问它代表什么意思,或者它意味着什么。


  ——哲学家维科(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年)


  收藏之舟有如海岸线,瞬息万变,随着海浪起伏不断更改,难以捉摸。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ista Alberti,1404—1472年)


  成群的鹦鹉展翅翱翔,遮天蔽日;不知名的鸟类品种丰富到令人惊叹!还有各种树木,挂着各种芬芳四溢的果实。我深深遗憾于自己不认识它们的品种,因为我相信所有动植物都有其价值所在。因此我将采样带回,包括草本植物。


  ——哥伦布,1492年10月21日在美洲的见闻


  对容易被所见事物动摇思想的人而言,新奇的事物激起了他们的惊叹。但是奇观的要素并非存在于被观察到的现象里,而是在观察者的心里。


  ——博物学家、哲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年)


  哪怕我们已经循着自然留给我们的所有线索对宇宙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但我们还是对大量的宇宙奇观一无所知。我真心相信,如果说我们要用想象力来穷尽各种存在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甚至连第一步都还没迈出去。


  ——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M. Krauss),写于1954年


  就如同鸟儿在空中俯瞰生机勃勃的花园一样,随着你的耕耘,一群群的鱼儿会来到水下花园,大型蟹类和海星也会往这边聚集,时不时还会有漂亮的水母轻轻掠过,它们比水面以上一切生物都美丽得多,也比所有蝴蝶更精致、更优雅。


  ——威廉姆﹒毕比(William Beebe,1877—1962年)


  前言:


  这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奇珍和冒险、关于探索和新贸易路线的书,这里还展示了遥远的文明以及那里的奇花异草。本书囊括了各种或编造或被证实的知识。《探险家的异域之旅》是一段书写在纸上的无畏征途,它探索的是那些精彩而奇妙、抑或是稀奇古怪甚至荒诞不羁的事物。这是一位男孩儿以及一位女孩儿—以亲身经历为猎人和收藏家们奉上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适合有耐心的读者,因为你无法在一夜之间搜罗到所有的奇异物品。收藏来自持续一生的积累。而这场持续了八个世纪的收藏之旅只有一个目的:用自己的知识或财富打动同时代的人们。


  从鸵鸟蛋到一角鲸的长牙,这些异域奇珍收藏展现了大自然最为优秀而美丽的一面。它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举个例子,人们可以对动物的毛皮进行制备、填塞再组装起来,标本栩栩如生的效果让人无法将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手艺区分开来。另一个例子是将未知的花朵整理为植物标本。这是经验主义与自然的对抗赛。一种植物如果不曾被科学命名,如何证明它存在过?如果匠人将一枚罕见的贝壳打造为一件优雅的餐具,那么究竟谁是这件物品最终的艺术家?如果我们喝水的杯子是一个有着黄金顶盖和杯足的鹦鹉螺,那这个杯子是人类在对自然顶礼膜拜吗?这是我们在歌颂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在试图用自己的心灵手巧模仿甚至超越自然?隐藏在这些奇珍收藏品后的竞争关系就在这里:宇宙最伟大的艺术家究竟是自然还是人类?谁在模仿谁?谁让另一方看起来像个笑话?


  ——


  罗伯特﹒约翰﹒索尔腾(Robert John Thornton)所著的《花之神殿》(The Temple of Flora,1798—1807年)中的植物纹样,看上去像是异域风景画。


  参观荷兰收藏家莱文内斯﹒文森特(Levinus Vincent)位于哈勒姆的自然博物馆的访客们,安德里斯﹒凡﹒拜森(Andries van Buysen,1706年)。


  伦敦维克多﹒温德博物馆收藏的21世纪珍奇室(Wunderkammer)


  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年)是一位突破传统的自然主义学者和科学插画师,她出版了一部关于苏里南地区的昆虫的重要著作。


  精彩内文:


  走近异域奇珍


  在欧洲,收藏这一行为正式开始于中世纪时期。那时候的西方贵族们开始参与到涉及香料和其他东方产品的艰苦旅行中来。早在第一次远航启程之前—正是这些远航预示了中世纪的落幕—商人们就到达过波斯和印度。


  到了13世纪,已经有一些尊贵的珍宝采用了异域物品为原料。但一直到世纪末期至16世纪早期,“珍奇室”才真正成为一种文化附属品,尤其是在王子、高级教士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而收藏作为世界观逐步变化的一种表达,在当时还是个新鲜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收藏是一种让世界触手可及的方式—无论是从修辞的角度还是语意的角度看均是如此。收藏时尤其必要的一点,是及时获取地理知识的新闻,因为那时候每一次航行都扩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定义。随着探险家们发现的那些新大陆归属于资助他们的皇室,欧洲逐渐丧失了其作为唯一存在的文明的全能地位。与此同时,地理新发现也激发了所有人的商业本能。从小范围看,这导致了“珍奇室”的诞生;而放眼全世界,其后果就是殖民。


  自然:艺术家还是艺术品?


  经典的“珍奇室”指16和17世纪的收藏,包括了大量无法分类的物品。异域物品当然榜上有名,此外还有古玩和展示了杰出工艺的物品,即由自然和艺术共同创造的物品,而且最好是合二为一的性质。1599年,那不勒斯收藏家费兰特﹒尹佩拉图发现“艺术能使石头和金属臻于完美”。人们可以用金、银、异域木材为自然进行装饰。艺术家可以将一根华丽的象牙—其本身就是收藏品—制作为华丽炫技的浅浮雕作品。任何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都可以在自然物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换句话说,自然能够被工艺超越。自然可供人们制作、被人们打败。人们能轻而易举地将自然的顶尖之作据为己有,由自己盖章定论,哪怕他所做的仅仅是给一个罕见的贝壳或者石头增加了一个底座或者套上了展示柜而已。什么是大自然的艺术品?人类制作的艺术品又是什么?大自然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品?这些是收藏家对其收藏室访客提出的问题。


  植物学家也发现自然可以是人造的。他们不仅记录并收集已有的草木品种,还尝试着进行不同物种间的杂交。他们在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扮演上帝的角色,有时候能获得令人惊异的连锁反应,比如横扫17世纪荷兰共和国的郁金香狂热。投机商们将那些稀有花苞标上天价,一直到市场突然崩盘,这是最早的泡沫经济案例。


  时尚追随者


  如同其他收藏品一样,异域物品收藏也有风潮。起初,异域物品收藏受限于开拓疆域的远航船只带回来的东西,人们经常能从中发现新鲜的异域物品。16世纪时,独角兽的角,即一角鲸的长牙被誉为收藏家的圣物。随着探险航程的发展,世纪时来自东方的物品大量出现在市场上。到了19世纪,海藻、海葵、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令植物迷疯狂。19世纪中叶盛行将异域及本地动物制作成标本。20世纪早期则流行来自非洲、大洋洲和极地圈的部落艺术。


  自然与文化的较量


  在值得收入好奇柜的各类甲壳物品中,最受文艺复兴时期异域品收藏家追捧的是鹦鹉螺。鹦鹉螺只生长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水域中,却通过各个港口和商业中心辗转来到欧洲人的收藏中。有时候它们仍然维持着原貌,但更多的是被安置在金银制成的底座上。还有一种特别少见的是通体浮雕的贝壳。以印度和葡萄牙联合治理下的古吉拉特邦为例,自17世纪起,当地作坊就擅长加工珍珠母贝和各种贝壳,专门用来供应欧洲市场。当地匠人制作的物品有粉盒、珠宝盒、盘子、首饰盒等等,都能在欧洲卖个好价钱。简言之,他们将普通的鹦鹉螺润色成为奢华的物品。这些奢侈品模糊了自然与艺术的界线。自然是一件艺术品吗?还是人类将自然艺术提高了一个层次?那么最美丽的物品究竟存在于工匠的脑海中,还是在自然界中?这就是欧洲奇观藏品室中人工制品带来的困境。


  人类动物园


  异域珍品反映出我们是如何看待热带自然环境,以及其间的“异邦人”的。如此我们才能进行比较,从而区分“我们”和“他们”。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异邦人”一般会被视作奇观,值得人们仔细端详。这也正是大家对待北美洲和南美洲土著的方式。人们将土著运到欧洲,将他们关在笼子里或者安置在模拟村庄环境中,其目的只是娱乐观赏,如同观看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或者植物园温室中的奇花异草一般。“异邦人”会被送到动物园、集市或者世界博览会上进行展览。有些展览甚至起名为“人类动物园”。对于当时的人类学者来说,这种展示方式非常理想,他们可以对这些“土著”进行拍照、测量、制作石膏模型,且无须承担远航考察的风险。这种研究所宣称的“科学”理由是要发现哪些人种能代表介于猴子和人类之间“缺失”的物种。对大多数欧洲人而言,“人类动物园”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来自非洲、大洋洲或者美洲的人。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展览令人触目惊心,但在当时这不过是一种正常方式。


  21世纪的异域品


  几个世纪以来,宇宙一直都令学者们着迷。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等科幻小说作家也创造了各种关于太空的神奇故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随着美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下半叶开展的太空计划,仅存的最为陌生的目的地太空也变得触手可及了。从感情价值上来说,这些远航带回的纪念品与五百年前人们从未开发地带回的贝壳或者热带鸟类没什么区别。美国博物学家、恐龙专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1884—1960年)说,“如今世界地图上未被探险家标记的区域已经寥寥无几了。人类的勇气和耐力已经征服了极地。热带丛林的秘密也已被发现。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已经听到了人类的声音。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未来的年轻人需要征服的新世界了,而是说探险家应当改变他的方式了”。


  精彩内文页: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