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一)

2010-06-11 18:02:3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吕俊华

  前面已讲过一些这种浑然与万物同体或泛神爱的境界是不自知或不自觉的,浑然即非自觉的、物我两忘状态。“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其爱人爱物是性之所至,自然而然,不得不然,并非有意为之。一旦意识到自己在爱,爱就消失了。古希腊有句名言:“真正行善者并不自知其为善。”惟其不自知才是真正的善。卢梭说:“顺乎自己的天性行事算不了美德。为天生所驱而给自己以做好事的乐趣,也算不了美德。”他还表示,“一件事只要是带强制性的,它尽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转化为厌恶之情……别人要求我做的好事,我只觉其苦;别人没有要求我做的好事,我就会主动去做。我所乐于做的是纯粹没有功利动机的好事。”《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176页。我国古人也说:“孝父母非存心要做一孝子。存心要孝,转非纯孝。”(吕坤语)朱光潜说,感情“意识到自己活动时,移情作用就不能发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可能深深地热爱一个同我们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是,在任何不幸使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眷恋深情之前,我们不会感觉到这种爱。一个人可能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某种机遇(譬如说长期离开祖国)没有向他显示这种挚爱的全部力量的话。”转引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第24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人的爱应该达到这样的高度:“一个人在考虑他应当如何处世为人之前,他的良心就已经使他的行为正确而又高尚了。”《关于人的思考》第83—84页。相反,“一个没有真正善良和人情味的人,他总是在衡量他所处的情况,总在考虑,为了不使别人对他有所非议,他应该怎样行动才对,根据情况的需要,他也会施舍一份善心。”同②第91—92页。良知是不自觉的、是情不自禁的道德情感,因而是真正的爱;而“施舍善心”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心为善即有恶因,无心作恶犹有善意。
  
  这一点,别林斯基也曾讲过:“如果有一个人,不是为了个人打算或夸耀,而是为了想行善,收养一个可怜的孤儿,他对待孤儿像对待自己底儿子一样,但同时,却让对方感觉到,他是他底恩人,在他身上花过钱,诸如此类……”《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451页。别林斯基认为这种做法是违反人的天性的,所以,这不是真实的感情。他还举友情为例,指出友情是一种“不自主的感情,因为它是自由的;它被心灵而不是被理智和意志所支配。……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们总是偶然和无意地成为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把联结他们在一起的共感形诸语言,不老在嘴上喋喋不休,不以友谊为名要求对方做事,而是尽可能地互为对方效劳”。“主要的是,他们底关系中不应该有强制的、威逼的、激动的、任何类似义务或责任的东西;有的人为朋友随便什么都肯牺牲,却是为了可以对自己、有时也对旁人发出这样的豪语:‘我交朋友便是这样!’”这就是说,“他们根据预定的计划交朋友,对于友谊底品质、责任与权利早已有了精确的规定;只差不跟朋友签订合同而已。他们需要友谊,是为了震惊世人,借此表示伟大的天性在友谊方面怎样地和普通人和群众不同。”《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471—472页。
  
  鲁迅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以母亲哺乳婴儿为例说:
  
  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也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有人做了乐府,说是“劝孝”,大意是什么“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备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之类,自以为“拼命卫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的意思很清楚:爱是利他的,是无条件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不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买卖,爱纯出于天性,出于自然,出于非自觉,一觉到便是在“施恩”,便是为我,便不是爱了。这个道理孟子不是早就说过吗,“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王阳明也讲过:“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舜只思父孩提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所以愈能孝。”《传习录》下。老子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私自积藏,而是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
  
  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早有“至善本无善”,“无善而至善”之说。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又说“大道废有仁义”。苏子由注说:“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老子翼》。荀子也有“其善者伪也”之论。行善而知其善,且以善名之,这是有意为善,有意为善就是“伪”了。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生万物,圣人养百姓”,并非“有心于物,有心于人”,而是出于自然本性,完全是无意识的。“虽未尝仁之,而仁亦大矣。”。《庄子》进一步发挥老子的思想,提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并反复申述。

[NextPage]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齑(jī饥)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大宗师》。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功迹广被天下却像和自己不相干,即不归功于自己。)
  
  “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徐无鬼》。(圣人包容天地,泽及天下,而人民不知他是谁,有心求取伟大倒不足以成为伟大,何况是修德呢。)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