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通往世界之窗(三)

2009-12-22 12:03:39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承孝相(韩)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瞬间不断产生的疑问:疏朗与留白曾是我们的城市所禀赋的美,为什么现在却只见于异国他乡?盲从西方的物质至上说教,沉醉于虚幻的经济增长,结果是杂乱无章地往城市中塞建筑,看不出哪天才会罢手。城市还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吗?一个挤满了形形色色围墙的城市,会是宜人的吗?

  那些为未来留出空间的建筑才真正体现了建筑的本质。看到它们,我们应得到此时此刻如何着手的教训。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1929—1987)

  作为哥本哈根出生的丹麦建筑师,曾担任皇家布杂研究院建筑学科主任等职务,相对于设计,在教育界的活动更为广泛。在设计赫尔逊住宅(Hoersholm House,1958)、教堂建筑等小规模作品时,于1983年参加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国际竞赛并获胜,获得了国际声誉。位于从巴黎延伸出的轴线之上的这个立方体建筑,通过清空中间的革新方案,提示了通往未来的方向。但是斯普雷克尔森并未能看到建筑的完成,于1987年去世。之后新凯旋门项目由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继任,在1990年完工。

  (实习编辑:崔婷婷)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