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从中国经验开始》90年代中国美术的基本问题

2009-11-20 13:19:1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王林

  中国经验的左右陷阱

    “中国经验”的提出,乃是基于90年代中国美术所面临的新的文化情境: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艺术家开始进入西方艺术圈和展览体制;然而,这种最初的选择大多出于西方主展机构及主展人的人权主义思路和欧美中心的文化多元主义。在这种他者的眼光中,90年代中国美术依然是反抗性的和政治化的,中国艺术家依然滞留于前现代艺术革命和毛泽东时代情结。选择是一种权利,被选择亦并不被动,而是中国艺术家投其所好的主动作为。权利和趋附权利的共谋性掩盖了90年代中国美术所发生的真正变化。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先进通讯工具和公共传播媒体的普及,把中国人置于共时性的世界文化资讯之中,或者说,是当今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使中国艺术渐始于西方同步。不可否认,中国人在90年代的社会生活中同时遭遇到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置的文化情境。也不可否认,带有前现代艺术特征的个体解放运动和带有现代艺术特征的反传统反学院反文化心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忽视90年代中国文化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就是:

    (一)大众传媒和惯性意识形态的结合,使通俗文化和流行艺术铺大盖地,以文化理想和思想追求为核心,艺术精英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在当代文化一体化的潮流中揭示个体发展的可能性。(二)面对后殖民文化情境和欧美文化中心论,提出中国艺术的独立性和中国艺术家的身份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不可能像一个没有自身文化传统的小国那样,只要成为西方国际大展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展位与展区,就可以满足。中国对世界未来文化的发展负有责任,我们不能认同未来文化只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起码在精神文化领域不能是这样一幅图景。中国艺术只有在自主、自然和自发性的状(第54页)态中才能造就当代性的艺术成就和自为性的艺术历史。当然,这不仅需要独立的创作意识,而且需要相应的运转机制,但放弃这种追求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在强调中国经验的时候,我们非常容易进入两个陷阶。一个是新保守主义,借后现代对传统兼收并蓄的态度,恢复学院主义的权威,把90年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归结为现代艺术技巧、技能和技术的完善,以再造现代艺术高峰的虚幻理想,抵制艺术对当代人生存处境和文化状态的普遍关怀,在折中和倒退中走入或接近权利中心。另一个是“中国方式”,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欧美文化中心论的,因为它要求中国艺术家在西方文化精神的普遍原则之下参加指挥权在北约的多国部队,而只是穿上自己的服装让人方便辩识而已。其关心所至不是在中国人当代性的生存经验中必须提出的问题,而是在他者眼光中中国应该有什么东西,然后以此为根据推出艺术潮流。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国外展览成为国内创作的风向标,我们失去了独立的选择权利和判断标准。

    两个陷阱都是权利中心的陷阱,新潮艺术家和新潮艺术批评家从反抗权利到追逐权利,所放弃的是思想的独立性和历史的责任感,而这恰恰是今日艺术最可宝贵的东西。“艺术是无法和权利结盟的。”——萨特《随想录》中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南方艺术的种种诘难

    中国经验严格地说不是“中国”的,因为中国之大,相当于欧洲好多个国家,而具体的艺术经验总是区域性的。既然我们可以讨论法国艺术、德国艺术,为什么我们不能讨论南方艺术乃至西南艺术呢?
  
    南方艺术的提出是对北方权利中心的批判,这是涉及中国文(第56页)化建设的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以北方中原文化即儒家文化实用理性中心主义为主要文化,而多元、感性、人文的南方文化一直处在被剪除的状态。我们讨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总是东西关系之争,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未来不可能全盘西化,即使是现代化也不可能如新儒学所憧憬以儒学理念去拯救世界。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应该从南方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中去获取基因和动力,从远古的多元、人文、感性到近代的工商、市民、城市,南方文化包含着极大的可能性。以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互动改变一元化的文化兼并,乃是我们迟早要提出的文化问题。

    南方艺术现已形成三个重要板块,上海、西南和广州,可以感觉得到这些地区的艺术家自90年代以来有着独立、持续的发展,这种区域的崛进,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沉稳而坚实的力量。

    区域的崛起意味着文化格局的改变,也有利于改变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关系。因为在政治权利中心,艺术交流往往借助政治管道进行,艺术很容易成为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隐形武器,成为谋取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手段。而区域性的交往则更接近艺术交往的本质,即它是人与人共享不同特点的一种方式。区域性交往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国内的,它不受国家概念的直接影响。正像我们很难整体地谈论今天的欧洲文化和欧洲艺术一样,西方学术界远距离地整体地看待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实际上很难达成真正的艺术交流。艺术交流需要面对艺术事实本身,事实的具体性和差异性是不能用先入为主的整体概念来抹杀的。在今天谁也不可能整体地了解世界艺术,因为艺术世界没有整体。我们只能通过局部的联系来实现人类的交流。

    可以说,中国经验的再次提出,不过是区域性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提出,因为消解中心的同时即是消解整体。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