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理论家专栏 文艺理论 百家分析 每周调查 主编瞭望 著述连载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朱伯雄:《二十世纪西方艺术》第六章 大型艺术

2009-09-15 23:19:51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朱伯雄

    苏联的大型艺术,在6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仅在几个主要文化中心城市,而且在全国各地,甚至边远的角落,都可见到。它作为建筑和城市建设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积极地参与城市中心、住宅区、民用和工业建筑,从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型艺术作品的题材很广阔,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使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镶嵌画、玻璃窗画、彩画、各种形式的金属造型等。许多大型艺术就是由建筑、雕刻、壁画等构成的纪念性综合体。
     
  60—70年代,苏联在许多地方出现一大批纪念性的综合体。它们都是为纪念卫国战争的光荣历史和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其中优秀之作有,皮斯卡烈夫的纪念公墓和列宁格勒周围的纪念碑、伏尔加格勒的纪念碑、苏波战斗友谊纪念碑、米乌斯河上的顿巴斯矿工纪念碑、墨沃夫的纪念性综合体、北高加索、奥伦堡、塞瓦斯托波尔、科斯特洛马、阿什哈巴德、以及其它许多城市的卫国战争英雄纪念碑。
     
  1967年在伏尔加格勒市马马耶夫岗建成的《伏尔加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综合体,就是气势雄伟具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大型艺术。伏尔加格勒大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转折点。苏军进行了浴血战斗,在马马耶夫岗前挡住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给了敌人以致命打击,自此之后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直至攻克柏林取得最后胜利。这座规模宏大的综合体是由苏联著名雕刻家武切季奇、马特洛索夫等和建筑师别洛波利斯基等共同设计的。整个工程从1963年动工,于1967年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完成。当时苏联的最高层领导人均出席了揭幕式。
     
  综合体从伏尔加河边,经过伏尔加格勒市区,到马马耶夫岗,由三个广场、三个水池、多座组雕和浮雕、一座巨型纪念碑和一个纪念大厅组成。“宁死不屈”广场是第一个广场,中央有一座、无名战士像——反坦克手在英勇战斗的形象。然后沿台阶向上,两侧为浮雕形式的废墟墙,用高低浮雕表现了战士出征\战前宣誓和同敌人殊死博斗等场面.参观时观众还可以听到从残垣断壁里不断放出的音响效果,有枪炮声、飞机俯冲声以及当年战士高声歌唱的进行曲,使人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往上则是第二个广场—“英雄广场”。除有方形水池外,还有六座各由两个人物构成的组雕,表现战士痛击敌军坦克,指挥员带伤坚持战斗等动人情景。综合体的主雕像《祖国——母亲》是用钢筋水泥制作的。矗立在马马耶夫山岗的最高点上。她手举利剑,昂然挺立,象征着祖国母亲在号召人民奋起战斗。这座雕像从底座到宝剑的顶端高达成104米,女像身高水平2米,重达6000余吨。这座雕像的下边是第三个广场 ——“忧伤广场”。在广场上有圆形纪念大厅。大厅中央是一只巨手举着火把,燃着不熄的火焰。大厅的墙面上镶嵌着无数面挂着黑色缎带的红旗,旗上用金色瓷片刻着每一个在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姓名。当人们以缅怀的心情缓缓步入纪念大厅时,伴随着19世纪德国音乐大师舒曼的庄重、肃穆的《梦幻曲》的旋律,仰望着满墙牺牲战士的名字,瞻仰者的心弦无不为之震动。厅内还有长达120米的《伏尔加格勒保卫战》全景画。再往前走,透过大门,人们可以看到母亲抱着牺牲的儿子的巨大雕像——《忧伤的母亲》,真有催人泪下之感。
     
  从莫斯科红场烈士纪念碑到伏尔加格勒马马耶夫岗纪念碑,从列宁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到里加郊区沙拉斯比尔斯法西斯集中营死难者纪念碑,到处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敬献鲜花。许多新婚夫妇,身着结婚礼服到这些纪念像前行礼献花,告慰英灵。这种革命传统教育已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习俗。建于1971年的《布列斯特要塞英雄纪念碑》,是雕刻家基巴利尼科夫、别姆别尔等组成的小组完成的。布列斯特要塞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第一个争夺地。苏联军队在这里英勇地抗击了德国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纪念碑就建立在当年红军抗击德寇的碉堡所在地。主雕塑是一座高达100米的不锈钢铸成的方尖碑。它像一柄刺向青天的利剑。碑身刻有布列斯特保卫战所有牺牲者的名字。它的一边是由一座山岩雕刻而成的《战士胸像》(高35米)。他低垂着头,以深沉的目光俯视着墓地上长眠的382名战友;另一边是《匍匐的士兵》,表现一名伏身取水的战士形象。两者中间的墓地前面,有“长明的火焰”,利用地下煤气引出火苗,象征革命火炬永不熄灭。

  1963——1967年建成于拉脱维亚里加附近的《萨拉斯皮尔斯纪念碑》群雕综合体,是由雕塑家布科夫斯基和扎林、斯卡莱尼斯等和建筑师阿萨里斯设计制作的。萨拉斯皮尔斯是里加附近的一个铁路车站。卫国战争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者曾在这附近的集中营里屠杀了10余万苏联人、捷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战后,拉脱维亚政府为了纪念牺牲者和对人民进行教育,保留了集中营的原样,并在集中营广场上,建立了四组无底座纪念碑。第一组《受侮辱的女人》(高9米)由跪在地上的裸体女像构成;第二组《母亲》(高12米)是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年幼子女的母亲形象;第三组《抗议》(高12米)由“团结”和“宣誓”两部分构成,是四个巍然站立的男子形象;第四组《不可摧毁的人》(高4米)是一个匍匐在地的男子形象。他的脊骨被德寇打断了,便仍使尽全身力气,挣扎着抬起身子。这四组雕像全以几何形方块来概括人物的形体,保持着粗糙的混凝土表面模板痕迹,显得格外坚强有力。由于巧妙地使群雕与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遗物相结合,极大地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哈滕纪念碑》综合体,建成于1969年。设计者是白俄罗斯画家兼雕刻家谢利哈诺夫(1917——1976)和建筑师格拉多夫、赞科维奇、莱温。哈滕是明斯克州洛戈伊区的村庄名。1943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将哈滕村连同居民(共149人,其中儿童76人)一起烧掉,只有老人约瑟夫·卡敏斯基和两个男孩幸免于难。这一纪念性综合体,包括“哈滕警报”、“村庄公墓”、“哈滕烽火”和建有纪念碑和长明灯的“纪念广场”以及《不屈的人》雕像。纪念碑雕像即是以老人卡敏斯基的形象为模特儿。他瘦骨嶙峋,遍体鳞伤,双手托着孩子的尸体。作者采取的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保留了铸铜的粗坯,使雕像产生一种自然的肌理力度。在苏联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莫斯科到边远地区,都修建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和独特风格的纪念碑。著名的有《列宁格勒保卫战纪念碑》(雕刻家阿尼库申等作)、《莫斯科的保卫者纪念碑》(雕刻家斯杰依曼作)、《摩尔达维亚解放纪念碑》(杜勃诺夫斯基作)、《吉尔吉斯革命纪念碑》(沙特科夫作)、《乌兹别克的河流》(雕刻家斯维宁、建筑师贡察洛夫作)、《各族人民友谊纪念碑》(布尔加诺夫作)等等。

  在60—70年代创作的纪念性综合体中,起着感人作用的不仅是雕塑作品,同时还有刻在石头上的诗词、墓志铭、珍贵遗物以及音响效果等。雕刻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环境有时变成了重要的结构因素。足以说明这一点的不仅有象纪念性综合体这样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而且还有许多60—70年代的纪念碑,例如,诺沃西比尔斯克和高尔基城的纪念碑,卡霍夫斯基附近的《神奇的搭载马车》以及其它许多石刻纪念碑。1971年在里加市建成的《红色拉脱维亚射击手纪念碑》(作者是雕刻家阿尔别勒格和建筑师鲁西斯·格林别勒格),就是与周围环境结合得非常好的范例。三个穿着长长的红军制服大衣、头戴军帽的人背靠背站着,好象是值勤的卫兵,守卫在拉脱维亚着都的一个中心广场上。这座用红色花岗岩制成的纪念碑的严整个形象,清晰地呈现在天空的背景上。在纪念碑的前面,奔流着达乌戛瓦河,还有一座宽阔的桥,闪烁着钢轨的光芒,伸向远方。在这组像的后面,好象是城堡的墙——没有窗户的建筑物,就是红色拉脱维亚射击手——十月革命战斗近卫军纪念馆。在这座纪念碑上,革命的忠实捍卫者的团结勇敢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比例拉长的人物立在不太高的台座上。这台座是用一整块花岗石制作的。花岗石这种材料正适于塑造简洁的雕刻形体,拉脱维亚大型雕刻学派的一般特征是,严正而又富有表现力。1964年建造的《征服宇宙纪念碑》作者是雕刻家法伊迪什·克兰基耶夫斯基、建筑师巴尔希、科尔钦),是首都莫斯科最高的纪念碑。它位于和平大街广场,全高102米,以金属钛组装而成。外形是火箭升天时的气流形状。碑的底座外部有青铜浮雕,表现人类征服宇宙的功绩和宇航员的英姿。内部有纪念馆。碑前有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之父)纪念像。周围有登上宇宙的英雄塑像。草坪和花园里还有许多以征服宇宙为题材的装饰雕刻。纪念碑与周围的雕像和环境形成一个综合体,表现了苏联科学家和劳动者的智慧。[NextPage]

  此外,于1980年建立的《加加林纪念碑》(作者邦达连科)也属于大型艺术作品之一。雕像高达51米,以加加林挺身而立的形象,象征人类对宇宙的征服。随着建筑和纪念碑综合体的发展,壁画艺术也有很大的发服。如鲍罗丁诺战役纪念馆的库图佐夫雕像后面,有一幅巨大的镶嵌画,以装饰手法表现1812年战争的场面。萨拉托夫水电站中心控制大厅壁画《普罗米修斯》(作者为库兹涅佐夫)和莫斯科电子计算中心大楼的装饰壁画,表现形式抽象,十分雅致。基辅钢筋混凝土制品工厂车间的陶瓷镶嵌画(作者为科特柯夫),巴库的机车库里的《十月革命》镶嵌画,也都是出色的室内大型艺术作品,此外如埃里温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壁画《太阳与幻芽》,雅尔塔休养室内游泳池的壁画《海中的鱼》,基辅少年宫的楼梯壁画《民间传奇》等,也均采用传统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
     
  从60年代起,用大块连接的玻璃制作的彩色玻璃窗画特别流行。它可以构成一整块的墙壁,担当起建筑结构上的角色。由于色彩光亮和手法富有表现力,彩色玻璃窗画成为许多现代建筑的室内装饰的重要形式。例如,马茨凯拉依杰和扬卡乌斯凯杰于1961年制作的彩色玻璃窗画《海底世界》,就是一件大型艺术的精彩之作;再如加拿大蒙特利尔苏联展览馆内的《祖国——母亲》,以厚达两厘米的彩色玻璃组成画面。主题为欢庆丰收和歌颂大地的赐予。由于玻璃的折光效果使丰收的大地和太阳有如火焰一般光芒四射。此外,如阿塞拜疆宾馆壁画《赫甫苏尔人的婚礼》,泽林丘斯克天文台壁画、兹拉达乌斯钢厂文化宫的玻璃窗画、萨尔马特餐厅的装饰壁画等,也都是属于大型艺术的佳作。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