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全英古典音乐奖争议 韦伯也能算古典英雄?[图]

2008-05-03 08:36:31来源:外滩画报    作者:

   

作者:诺曼·莱布雷希特     翻译:盛韵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全英古典音乐奖”本来有理由选择一些更有说服力的音乐家,为他们颁发“杰出成就奖”,可他们选择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理由更是欲盖弥彰:他获得格莱美奖已经“快25年了”。

    没有什么能比如今艺术大奖的价值倒退得更快了。大奖实在太多,这便是问题所在。就算伊安·麦克尤恩(Ian McEwan)在2007 年没得到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或科斯塔奖(CostaBook Award),前几周揭晓的“群星奖”(Galaxy award)也能帮他略微挽回些颜面。

  马克西姆·文格洛夫(Maxim Vengerov)33岁就宣布了他要放弃小提琴演奏,不过就连他也赢得了《BBC音乐杂志》读者投票选出的一个奖,获奖内容是他放弃演奏后第一年生活的纪录片。鲍勃·迪伦得了普利策奖,可能因为他今年几乎颗粒无收。在我们的人人平等的文化里,一条黄金法则就是人人都得拿个奖,于是书封或唱片封面上的“获奖”标志被贬低到了这种程度——它只能说明你刚刚达到及格线。

  当然还是有些令人兴奋的奖项,比如内田光子成为《BBC音乐杂志》的读者最爱。不过这些都比不过一项展示赤裸裸的民粹主义和脑残得不可理喻的大奖,它总能年复一年毫无例外地令我热血沸腾。

  2008年的“全英古典音乐奖”(The Classical Brits)10种入选唱片中, 居然连一张古典作品都没有,这恐怕要创下古典类别的新纪录了。竞选者包括在Facebook 成立的在线男孩乐队Blake,同辣妹组合差不多的合唱组All Angels,还有“苏格兰御林军皇家礼赞”。

  还需要什么其他证据证明古典唱片产业已经停止一切有意义的产出了吗?只要看看“全英古典音乐奖”就行了,这可是用我们的国民储蓄与投资的钱赞助的。该奖诞生于8年前,为了推动古典类唱片的销售,由古典FM的听众投票选出几家大品牌提供的热门唱片。

  过去几年中,一些古典大腕如西蒙·拉特尔、普拉西多·多明戈、塞西丽娅·巴桃莉、詹姆士·高威都陆续获得过“杰出成就奖”。2008年的提名还没到无米下锅的地步,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是最高产的在世指挥之一,还没有获得相应的认可;格温妮斯·琼斯夫人(Dame Gwyneth Jones)演唱过许多《指环》中的女英雄;布莱恩·特菲尔(Bryn Terfel)也算是威尔士的一号人物;克里斯托弗·冯·多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和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正从大乐团慢慢退出;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已经在键盘上纵横50 载,至今仍在教堂里宣传他的左翼理想。他们每个人的音乐都有资格成为“全英古典音乐奖”的赞美对象。

  结果谁得了今年的“最具威望”大奖?谁是提名名单里最古典的?竟然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他究竟有何资格问鼎?呵,这可不好说。全英古典音乐奖组织者给出的理由简直欲盖弥彰:自从韦伯凭借《安魂弥撒》(Requiem Mass)赢得格莱美奖,已经“快25年了”(实际上是23年)。这算哪门子理由?他们接着又说“韦伯的音乐遗产包括在剧院中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他也借此扬名世界”。

  这点毋庸置疑,可这跟古典音乐有什么关系?这个被格雷厄姆·诺顿(Graham Norton)戏称为“爵爷”的人,已经从好莱坞红到了华盛顿,他的公共慈善事业也没有被忽略,下个月美国史密森学会的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还要给他颁个奖呢。

  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几周前批评“爵爷”霸占BBC的黄金时间吹捧自己的剧目,不过与其批评韦伯,不如批评BBC有眼无珠,人家韦伯不过是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做本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剧院商人罢了。

  韦伯作为BBC一台的“国宝”,没人会眼馋他在媒体上得到的任何赏誉。但是说到他对古典音乐的贡献,那简直少得可怜。除了个别不成熟的“少作”,韦伯名下只有一部“安魂弥撒”、一套a小调帕格尼尼幻想曲的变奏,后者是为他的兄弟、大提琴家朱利安·韦伯和15个摇滚乐手所作,并成为梅尔文·布拉格(Melvyn Bragg)的电视节目“南岸秀”(South Bank Show)的主题曲。安魂曲还算是对威尔第、弗雷、普契尼、布里顿等大师的致意,而那套变奏曲则是纯流行乐。韦伯说他每个星期天都听流行音乐排行榜,那才是他的心灵所属意的地方。尽管他说“我的音乐能被今年的‘全英古典音乐奖’认可实在太令我激动了”,我可不怎么能分享他的喜悦。

  韦伯的上一部音乐剧《白衣女郎》(The Woman in White)被认为是他最歌剧化的作品。可乐池里只有3件弦乐器,外加一支木管、铜管和一架定音鼓,某几处音乐刚开始有些有趣的音响,转眼又惊慌失措地急转而下,冲回流行乐的陈词滥调。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使命决不是挑战人们的耳朵和头脑。无论用什么标准衡量,他都不是一位古典作曲家。他是一位造诣非凡的流行娱乐大师。

  把“全英古典音乐”奖颁给韦伯,就好像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杰弗里·阿彻(Jeffrey Archer,英国畅销小说家)。这种做法只会自取其辱。

   (编辑:全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