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2008-04-25 11:05:30来源:    作者:

   

作者:韩锺恩

    问题的引发与驱动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主要限定在理论形态的范围当中。

    1996年5月,由一个简洁的考试命题(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引发。

    2000年5月,我在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于润洋教授给出的专业主科考试命题是:音乐的意义问题以及如何理解与解释。应该说,命题所指涉的不仅仅是音乐意义的概念界定,以及阐述相应的理解与解释。显然,这是一个与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主流走向紧密相关,并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带有整合性质的中心问题。

    由此作进一步的了解与观察,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历年考试命题,几乎都是集中在个别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考题

    1996年: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997年:音乐美学的自律论与他律论关系。

    1998年:音乐美学的反映论与主体论关系。

    1999年:音乐存在方式(具有整合性质)。

    2000年:音乐的意义问题以及如何理解与解释(与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主流走向紧密相关,并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带有整合性质)。

    2001年:空缺。

    2002年:音乐审美判断与审美价值关系。

    2003年:音乐的特殊性。

    2004年:音乐的审美规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考题

    2004年:

    1.音乐作品作为纯意向性对象的美学及哲学意义。或者

    2.从音乐形式看音乐的艺术特性。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考题

     2005年:

    请运用现代音乐哲学美学理论,结合20世纪音乐作品或者音乐现象及其相关体裁形式,回答问题:

    1.音乐之所以是“作为从外间受到激动的内在感情的不由自主的表现”(瓦格纳)——处于经验层面的现象诠释,

    2.音乐之所以是“没有他者向我们要求任何东西”(利奥塔)的声音存在——处于先验层面的本体承诺。

    2006年:

    一、针对音响(瓦格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终曲)答题:1.对音响进行感性描述,2.进一步解释之所以进行如是感性描述的思路和方法及理由;

    二、针对文献(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的有关叙事)答题:1.概括文献的核心观点,2.针对作者的观点发表见解。[NextPage]

    2007年:

    一、针对音响(施尼特凯:《第四大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答题:1.对音响进行感性描述,2.进一步解释之所以进行如是感性描述的思路和方法及理由;

    二、针对文献(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与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中的有关叙事)答题:1.概括文献的核心观点,2.针对作者的观点发表见解。

    西方现代形态

    西方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其理论形态的基本问题,与德国音乐学家伽茨发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1929)有直接关联。

    在此,伽茨主要凸显的理论形态的基本问题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比如:

    以内容与形式为依据的他律论中的内容美学,

    以本质与现象为依据的他律论中的化身美学。

    中国古代范畴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主要讨论以下关系:

    情与德(礼)的关系,

    声与度的关系,

    欲与道的关系,

    悲与美的关系,

    乐与政的关系,

    古与今(雅与郑)的关系。

    蔡元培:《音乐杂志》发刊词(1920)

    知技术之精进,固赖天才,而学理之研求,仍资科学。求声音之性质及秩序与大乐器之比较,则关乎物理学者也。求吾人对于音乐之感情,则关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者也。求音乐所及于人群之影响,则关乎社会学与文化史者也。合此重重之关系,而组成有系统之理论,以资音乐家之参考,此欧洲音乐之所以进化也。

    萧友梅:《乐学研究法》(1920)

    声学,声音生理学,音乐美学,乐理,音乐史。

    音乐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对于狭义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作曲学等)、音声现象、听官感觉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声学、听官生理学),刚在反对的地位。音乐美学是普通美学(或名美术哲学)的一部分,它的问题是研究音乐的艺术功用的特性。

    即:音乐的表达,音乐的法则,音乐的评定。

    分别相关: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理解。

    历史现状以及相关论述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涉及到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Ⅰ.概论类著述,

    Ⅱ.《中国音乐年鉴》1987-2004卷音乐美学专题综述,

    Ⅲ.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负责人在会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意见发表,

    Ⅳ.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以及资料建设启动,为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预备,

    Ⅴ.学者以个人名义撰写发表学术文论,

    Ⅵ.有关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博士学位论文以及选题类别。

    概论类著述

    这里的大多数情况,主要是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置于研究对象之中,或者被视为研究课题,这样,不仅展开引申程度有限,而且,与音乐特性密切相关者,并不十分明显,相反,倒是和艺术概论乃至文艺概论之间的界限不甚清晰。

    《中国音乐年鉴》专题综述

    从已有的18卷《中国音乐年鉴》中的18篇年度综述与1篇长时段报告可见,学界同仁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关注程度与研究深度,呈现出愈益弱化与平面化的态势,甚至于出现具体局部问题与抽象整体问题的脱臼现象。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就是一种学术结构的转换,或者就是一种学理功能的转换。

    学会负责人意见

    有关意见,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并出于不同的个性思路,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观照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得到体现。[NextPage]

    资料建设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疑,也会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学者个人见解

    由于出于众多个体,并处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因此,更难出现带有共识性的认识,同时,不乏显露出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的差异。

    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类别

    先验感性问题,艺术发生问题,意义断代问题,人文叙事问题,审美批评问题,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转换问题,to be(有/在/是)的哲学美学意义,等等。

    博士学位论文

    1995年,姚亚平:《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的研究——音乐结构的形态、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导师:于润洋教授),

    1996年,邢维凯:《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导师:于润洋教授),

    1999年,宋瑾:《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中的音乐现象考察》(导师:于润洋教授),

     1999年,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导师:张前教授),

    2003年,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导师:胡经之教授),

    2003年,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导师:于润洋教授),

    2004年,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导师:张前教授),

    2007年,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及其风格问题研究——以勃拉姆斯Op.5与Op.117为例的乐谱与演奏比较》(导师:韩锺恩研究员),

    2007年,柯扬:《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及其客观性》(导师:王次炤教授),

    2007年,何宽钊:《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导师:于润洋教授),

    2007年,高拂晓:《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导师:王次炤教授),

    2007年,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西方音乐思想中的形式理论》(导师:王次炤教授)。

    教学情况

    很显然,有关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以及已经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无论是二元冲突问题、情感理论的历史进程、后现代问题、音乐与其表现对象、音乐符号问题、音乐作品的意义显现以及音乐意义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语境问题、形态与风格问题、音乐价值问题、西方音乐和声演进、音乐风格、形式理论的历史进程、现代音乐观念,都与音乐美学基本问题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性,应该说,相对一般专题论文而言,不仅成规模,而且有深度。

    值得关注的问题

    Ⅰ.学科性质。有些基本问题的归属主要在社会科学,严格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性质很不明显,由此关联的音乐美学问题,除了音乐形象、创作方法、表演、评论等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概论性质之外,其他诸如反映论、工具论、人民性、民族传统性等等,都只是远离音乐艺术特性的意识形态泛论。

    Ⅱ.研究对象。有些基本问题是通过课题化进行表述的,显然,音乐美学与音乐概论之间的界限就显得不甚清晰,这方面的问题,在大多数概论性著述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学科本身性质有待进一步澄清。

    Ⅲ.研究方法。诚然,对传统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整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样的整合,无论在理论的深化,还是在关系的简化,都必须有相应的哲学表述和美学诠释,如果仅仅是逻辑关系的对应,则一旦与实际的音乐音响以及人的感性直觉经验相关联,无疑会导致感性环链的缺失,进而,引发理性环链的断裂。目前,虽然有些研究就是从哲学问题出发来关联音乐美学问题的,但是却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如何通过这样的研究来揭示音乐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原因,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根本意义的目的:揭示音乐之所以是音乐的终极存在。[NextPage]

    Ⅳ.深度观照。有些基本问题,虽然主要归属在美学,由此依据在音乐方面的展开,涉及音乐媒介、音乐形式、音乐信息、音乐风格、音乐反应等等,但是,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就难免会在本体论乃至语言论方面有所忽略。有些基本问题虽然纳入到了本体论范畴,但由此产生的如何理解本体以及音乐的本体同样值得重视,本体非实体,因此,有必要在哲学层面把本体(包括准本体)与实体(包括非实体存在)加以澄清。再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究竟是什么,以及由此关联的音本体与乐本体究竟何以自足存在的问题。

    引发思考并形成问题

    这些建立在相互制约关系法则之上的二元结构,究竟在理论逻辑上是否真正充分有效并在当代取得合式定位?

    即便是原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指向愈益趋于模糊,以及相应的力度变得越来越弱,或者说,形而上学逐渐终结,后形而上学逐渐开端,以本原性与同一性为基本逻辑依据的传统范式被取代或者替换,然而,本质主义批判的可能性是否真正存在?

    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

    问题Ⅰ

    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而且,呈现丛生状态。

    首先,之所以形成基本问题的原因,主要在:音乐美学学科自身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与之相应的表述方式。

    问题Ⅱ

    除了历史表层凸显或者已有所显露的意识形态及其学科意识问题之外,更加深层的,之所以基本问题总是在历史进程中时隐时现的原因,主要是:

    Ⅰ.整体全局论域无关。毫无疑问,基本问题在音乐美学学科中具有整体全局关联性,也就是说,任一具体研究,无论是逻辑思辨还是经验实证,其实,都无法回避对基本问题的回答。然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却存在着不少论域无关的情况。其表现为不同的倾向,一方面是在无意中忽略对基本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是有意拒绝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周海宏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个是将纯粹实践经验性范畴的概念强行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上去,再一个是当理性范畴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便去经验范畴中寻求答案,呈现一种理性逃跑主义倾向(周海宏)。

    Ⅱ.本质主义批判指向。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端,近年来,音乐美学的本质主义逻辑受到置疑,罗艺峰在《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会的公开信》中如是表示:西方音乐美学的一般观念(如美的诸范畴、音乐的形而上学、自律论与他律论等)在许多情况下也并不是普适的,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全人类的音乐美学通则?音乐美学有没有必要费心去寻找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可不可以把音乐美学从上帝式的哲学高度稍稍降下一点,落在人类文化的地面上?概念化、抽象化的音乐只存在于修辞之中(罗艺峰)。宋瑾在《什么“音乐”的“美学”》中,则进一步表明本质主义的局限,认为:音乐作为概念时,由于存在不同的价值立场而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行为、文本和意义。音乐作为命名时,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指认。音乐作为实践事物时,在不同的文化关系即主体—对象关系(审美关系、认识关系、功用关系)中,它是不同的对象。音乐作为全称专有名词时,它的范围超出了人类个体的认知和体验的边界(宋瑾)。

    Ⅲ.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很显然,所谓形而上学终结,就是指以本原性与同一性为基本逻辑依据的传统范式似乎正在失去原有的效力,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种范式:一个不断叠置的逻辑程序和一条逐渐展开的历史路径。问题意识的提出,就是旨在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合式研究,并通过这样的设问去观照对象和主体自身。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目的:通过问题驱动研究。对音乐美学学科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当感性直觉经验面临理论缺位的时候,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直接面对音响敞开(韩锺恩)。

    问题Ⅲ

    进一步,再看之所以形成基本问题的原因。

    一个根本原因,来自于音乐美学学科自身性质。如果说音乐美学的本义应该是对音乐审美的研究,那么,与音乐审美以感性姿态通过直觉方式去观照一个感性活动对象不同,音乐美学作为一门以人的感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学科,则就是以理性的姿态,通过认知方式去观照这样一种感性直觉活动。

    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哲学的思辨逻辑和事项抽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如果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必须基于两者自在这样一个前提,那么,事实寻求与意义追问的并行,历史确证与文化认同的相合,将如何在分立自在的前提下实现统一?

    一个别种原因,就是面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用什么样的话语去叙事与陈述,用什么样的文法去修辞与表述。具有背反性意义的是,如果说音乐果然是一种表达的话,那么,它就是在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由此产生的困难就是,惟有用语言去对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进行叙事陈述修辞表述,也就是必须依据音乐的艺术特性去寻求与音乐艺术特性合式的话语和文法来进行叙事陈述修辞表述。

    问题Ⅳ

    再进一步,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对以下两个问题加以关注:

    作为学科命名,如何把学科定义以合乎语言结构功能的方式,逻辑地加以表述。

    作为理论界定,如何把学科对象以合乎事实结构功能的方式,历史地加以表述。[NextPage]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实质,主要就是上述之所以形成基本问题的别种原因,即如何处理语言与表述的关系。

    就现在的音乐美学研究而言,一个十分突出的难点就在于:感性经验究竟如何通过理性概念进行合式表述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无论是通过理性概念表述了的表象(所识),或者是通过理性概念进行表述本身(能识),都必须经由语言这个中介。于是,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表象(所识)与表述(能识)以及语言,又如何可能与感性经验相合并成为同一体?

    这其实也是音乐美学在操作层面上之所以极度困难的一个问题,就像以上所说的:如果说音乐艺术的发生确实如一般所说是由于语言终止的话,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是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那么,通过语言去进行表述本身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悖论:通过语言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问题Ⅴ

    解决好这些语言与事实、逻辑与历史的关系,仅仅是进行合式表述的问题,更为深层的问题是:

    围绕什么去研究人的音乐感性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究竟有没有研究的轴心与边界?

    关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围绕音乐作品这个中心而相对成型的音乐审美经验(韩锺恩)。之所以选择音乐作品作为中心对象,不只是出于这个对象的体量适中,相比较更加宏观的音乐艺术现象,或者相比较更加微观的声音材料和音响结构方式,应该说,音乐作品是一个相对完整集中又非常具体实在的一个对象单位。除此之外,着眼于对象性质,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可以通过感性面对的实体,而且,也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观照的概念。进一步,这样的对象,既不是不着边际的虚无现象,也不是零敲碎打的材料方式,而且,又明显有别于自然的声音。因此,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可以进行形态描述和历史叙事的普通对象,而且,还是完全足以经受感性主体观照的一种音响实体,而这样一种音响实体,只能是一种通过人的非常感性冲动和高度理性组织之后形成的音乐艺术作品。与此同时,面对音乐作品这个中心,同样满足了审美主体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两个的条件:一是可以通过感性的感受,一是可以通过理性的观照。因此,回到问题丛结的原点,就是直接面对音乐作品的声音及其音响结构方式,并且,把人的感性直觉经验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从尽可能纯粹的声音出发(一种在场的音响实体),去寻求尽可能本原的意义(一种不在场的意向存在)(韩锺恩)。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通过音乐哲学的方式,对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进行哲理运思(陇菲)。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音乐存在的普遍性的执着追问,欲求了解音乐之道究竟何在?音乐何以如是而存在?即在音乐的实事之中求其所是。而所谓音乐,在特定的时间过程、场合、主体、音响行运、社会功能、用法、受众、目的当中,惟有组织特定的音响行运才是其他所不可取代或者替换的。然而,作为文明人,却不能只感其音律节奏,不能只应其行运动态,也不能只知其相关物事,而且也要悟其乐式道理(陇菲)。显然,这是典型意义上的德国古典方式的追问。问题是,美学与哲学的差别,不仅仅在不同的表述,还在于不同的存在。如果说,美学是以粗糙的儿童方式表示出人的诗性智慧,那么,哲学就是以精致的成人方式表示出人的理性智慧;如果说,美学是研究人如何用直接的(最初的)经验感官去直接感受对象,以及由此生成经验的世界现象,那么,哲学就是研究人如何用间接的(最后的)观念理智去间接认识对象,以及由此生成观念的世界现象。与此相应,音乐哲学(Philosophy in Music)和音乐美学类似,也是探寻音乐的艺术本质和本性,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的普遍规律和总体目的的话,那么差别就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学科指向不同。虽然两者都是理论学科,但关键差别在于哲学的观念化和美学的经验化。具体者,音乐哲学是通过观念的方式去把握音乐,是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意识,研究人把握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音乐美学是通过经验的方式去把握音乐,是对音乐审美判断的判断,研究人把握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韩锺恩)。

    关于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多种文化并存的前提下建立各种音乐的美学的集合体(宋瑾)。潜在的问题是,全球范围的现有的被命名的音乐以及未被以音乐命名的音乐的类似物有多种多样,而美学(aesthetics,感性学或者感受学)作为学科却只有西方的概念,由此,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中国的美学也不得不以西方的感性(aesthetic)为元点,音乐美学则以和听觉相关的感性作为它的研究起点,于是,音乐美学就是以探讨和听觉相关的感性需要与满足的规律为研究领域的学科(宋瑾)。诚然,这种带有本质主义批判的姿态,有其特定的立场和路径,但不可回避的是,即便依据生态艺术特征,建立绿色审美姿态,并通过生态艺术去提取其中的工艺学考量,通过绿色审美去汲取其中的人类学含量,仍然必须看到艺术发生的两个基本动作摹仿与感叹,以及为美学研究所给出的基本路径:立足艺术本体之上的人文叙事与思想陈述。尤其在面对复杂对象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对思考方法本身的可靠性与否进行思考,即:单向视角如何扩张?多重视角又如何聚焦?应该说,凝视对象与倾听别的主体都是值得提倡的。为此,一方面要警惕极端姿态的遮蔽,即不断消解怀疑论、独断论、宿命论的扰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合法偏见、正当错觉、有效误读去不断地诠释新的意义。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承载着艺术与文化的诸多文本的时候,是否真正清楚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形态。如果说,这就是生态艺术的形而上学存在,那么,当我们通过绿色审美实现声音还原、经验悬置、先验发掘之后,是否同样需要给出这样一个承诺:充分重视声本体与听本体的先验存在。由此,才能够在文化本能的层面上,真正确定不同的不同之所以并置共在的原因,也才能够在文化事实的层面上,真正确证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之所以平面相间的理由(韩锺恩)。

    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丛生状态的问题。

    第Ⅰ层面:元问题,音乐美学学科自身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与之相应的表述方式。

    第Ⅱ层面:历史表层凸显问题与历史深层时隐时现问题,作为历史表层凸显问题:意识形态及其学科意识;作为历史深层时隐时现问题:整体全局论域无关,本质主义批判指向,形而上学终极之后。

    第Ⅲ层面:音乐美学表述方式派生问题,语言与表述的关系。

    第Ⅳ层面:音乐美学学科自身存在方式问题,研究对象方面围绕音乐作品去研究人的音乐感性问题,研究方法方面采取哲学美学并存方式去研究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方面设定感性轴心与多元边界。

    回到问题丛结的原点

    直接面对音乐作品的声音及其音响结构方式,并且,把人的感性直觉经验作为最最基本的出发点。

    由此,才可能在音乐自身的强烈驱动下,在哲学美学的有力支撑下,从尽可能纯粹的声音出发(一种在场的形而下音响存在),去寻求尽可能本原的意义(一种不在场的形而上意向存在)。[NextPage]

    艺术问题的形而上学表述

    达尔豪斯:通过凝神观照,忘我地沉浸于事物本体,

    胡塞尔:面对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

    加达默尔:在艺术经验中真理也得到讲述(in ihrer Wahrheit zum Sprechen kommt),

    已然把归属于感性论域的艺术问题进行了形而上的表述。

    相关与引申

    相关三个问题:

    作为本体论的事物本体,

    作为认识论的沉浸,

    作为语言论的忘我。

    进一步引申:

    作为艺术本体的物自体,

    作为艺术现象的形而上学背离,

    作为艺术存在的凝神观照。

    三个层面

    如何处于经验层面进行现象诠释:音乐之所以是“作为从外间受到激动的内在感情的不由自主的表现”(瓦格纳);

    如何处于先验层面进行本体承诺:音乐之所以是“没有他者向我们要求任何东西”(利奥塔)的声音存在;

    如何处于终极层面进行存在定位:音乐之所以是“这个在现时抽象中被给予之物与语词含义在规律表述中所指之物是真实而现实的同一体”(胡塞尔)。

    三个追问

    对存在者是什么的追问:一种不可取代与难以替换的存在是什么?

    对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追问:一种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是”是什么?

    对存在之所以如是表述的追问:一种存在之所以如是表述的“是”是什么?

    三个关切

    体验问题的认知关切:对体验叙述进行认知表述。

    感性问题的理性关切:对感性描述进行理性表述。

    美学问题的哲学关切:对美学陈述进行哲学表述。

    四个事项

    作品事实;

    经验实事;

    意向立义;

    先验存在。

    历史叙事与意义陈述

    通过历史叙事与意义陈述。

    这里,同样涉及到合式表述的问题,包括:

    词与物关系(事物秩序的历史叙事),

    词与义关系(意义谱系的逻辑陈述)。[NextPage]

    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

    对艺术问题进行形而上学表述,就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而言,即: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

    3范畴21问题

    一、传统美学范畴:

    1.形式与内容,

    2.自律与他律,

    3.音响与情感,

    4.形态与风格,

    5.感性与理性,

    这五个问题基本上是原有的,在音乐美学发展史上最最常见的关系,可以归属于传统美学范畴。

    二、工作美学范畴:

    6.结构与功能,

    7.功能与价值,

    8.声音与声音概念,

    9.情感与形式,

    10.有声与无声,

    11.感性与形式,

    12.作品与现象,

    13.感受与诠释,

    14.事实(Faktum)与实事(Sache),

    15.意向(Intention)与意义(Sinn),

    这十个问题是在现代音乐哲学美学理论或者思潮影响下日益凸显出来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可以归属于工作美学范畴。

    (工作美学:借鉴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经典著作《逻辑研究》的评述:工作哲学。由此引申理解,所谓工作美学,不是有关元理论以及方法论的讨论,而是以一种相对确定的理论与方法,去针对一个确定对象进行实际的研究。)

    三、思辨哲学范畴

    16.经验(experience)与先验(a priori),

    17.存在(Sein)与理式(Idee),

    18.时间与空间,

    19.语言与表述,

    20.艺术与美学,

    21.美学与哲学,

    这六个问题基本上是哲学的,涉及到形而上学的问题,可以归属于思辨哲学范畴。

    2006七言

    一个不及承诺的表述:

    一个星期有七天,周而复始:七日谈。

    以七个不同身份选择合式力场进行合式表述:七言。

    (合式力场。合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合适,一种不包含主观评价的中性表述,除了表示主体与对象相合的意思之外,还表示相关主体和对象各自与其所处历史相合的意思。力场(force-field):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立场,立场表示一个确定的立足点,力场则表示由一个特定作用力成就起来的一个场域,以及其本身具有的结构意义。)[NextPage]

    第一天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

    第二天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多重考掘文化资源与学术资源。

     第三天

    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成员:求异趋同,并通过价值无涉实现文化自觉。

     第四天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建立上音特色音乐学学统。

    第五天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面对音乐去听想求。

    第六天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耕耘并哲性作业,守望并诗意作业。

     第七天

    没有身份的身份:星期天应该休息。

    2007七界

    第ⅠⅡⅢ由王国维:《人间词话》(宣统庚戌九月)立境。表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Ⅰ境界: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第Ⅱ境界: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棲梧》)

     第Ⅲ境界:蓦然回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第Ⅳ境界:燃犀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辛弃疾:《水龙吟》)

    第Ⅳ由当代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于1990年编辑其个人文集《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时立境。意步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之后,表明学术的途程中难得真有幸运儿。

    第Ⅴ境界:野马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第Ⅴ于1988年立境。囿于学识贫困加之人格有欠,既无规矩当难方圆,遂自命【野马蹄】。意求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并神圣不可侵犯之独立尊严,循自然以求自由,因自由而近自然,奔腾不止,生生不息。再除汪洋恣肆精神之外,还应该加上文化踪迹新解:尘土飞扬,再稀释也将融入水中……

    第Ⅵ境界:信仰表述

    无须个人承诺的信仰表述。(德里达)

    盼望不至于羞耻。(《新约全书》罗马书,5.5)

    第Ⅵ于2007年春,以此为守望并诗意作业立境。热爱祖国,依恋家乡,友情亲人,执着从业,敬畏上帝,崇尚自我。一种可以不知羞耻的行为指向:无耻人格。于是,即便是一再守望,没有人接,甚至于没有人送,诗意作业才可能成就一种存在,因为他坦然地等待着别人的超越……

     第Ⅶ境界:星心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实践理性批判》)[NextPage]

    第Ⅶ于2007年秋立境。在2007年秋天云南楚雄,回想1986年夏天甘肃玉门。想起18世纪德国老人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出门像时钟一样准确,在远离都市的小城街上散步,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着旷世批判……

    有人说,小城成就伟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没有外来信息就会缺失参照。但反过来讲,一旦排除外来信息的干扰,是否也会生成一个独立成章独善其身的可能?

    于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与他的存在相适应的生态,不妨叫做与他现时存在合式的原生态,或者叫做与他现时存在合式的先验生态。

    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寻找与他相合式的先验生态,并以此求得独立成章独善其身,不管在田野,还是在小城……

    谢谢!


   (编辑:林青)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