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传统戏曲中景物造型手法的分析(一)

2010-04-19 00:46:1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一) 以实生虚

    虚实的含义和它的相互关系在戏曲的景物造型手法中的运用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认为是"虚实相生",把虚实的依存关系理解为实可以生虚。虚也可以生实,这就把虚实的含义弄模糊了。如果说,虚实相生是指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国画中的着黑与留空、金石的朱与白、音乐中的有声处与无声处,当然是可以的。但往往把虚也看成是有视听形态的东西,比如色块和几何形体。或非描写生活形态的乐音,只是由于它们比"实"距生活原型远些,更"抽象"些,因而认为是"虚"。其实"抽象"这个词用来说具象的形态是很不恰当的,这个词在哲学范畴中是指从许多事物中,合弃了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是形成概念的一种必要手段,是指从具体到概念的一个认识过程。比如把具体的个别的人,抽象为"人"的概念;把白马、黑马种种具体的个别的马,抽象为"马"的概念,"白马"中的白马就不是抽象的"马",张三李四也不是"人"。"抽象"是指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性,它是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即是看不见的、听不到、模不着的。因此,不能把舞台上的任何视听形态说成"抽象"。造型艺术是以个别表达一般,即是从个别的具体的形态,通过人们的思索上升为一般,即抽象。比如说戏剧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便是通过戏剧中的具体的人物的行动而呈现的,主题思想蕴存在人物的行动之中,是人物行动的结果,主题思想是概念的,抽象的,人们只能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而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与哲学不同,哲学是用概念、用一般的、理性的分析来说明,概括个别的具体的现实。因而在造型艺术中似乎不可能由抽象而产生个别,由"虚"而生"实",舞台上的色彩和几何形体,虽然与生活具象不同,但它还是一个实体,是有属性的,与生活具象比较只是内涵和外延的范围不同而已。 因此仅就舞台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虚实关系而言,凡是欣赏者的视听觉器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形态,不论它是否接近于生活原型都是实的,而由此引发的联觉都是虚的,因为前者是可视可闻的,后者是无形无声的。戏曲唱念中描绘的景色虽然是看不见的。也不应当称之为虚,因为这种景色虽然不为视觉所感知,却能凭听觉直接感知;小说中对景色淋漓尽致的描写,对人物像貌、服饰的细致精确的描述,听之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这种听觉形态,也不能称之为"虚";我们听广播剧,不仅听到播音者对景色人物的绘色的叙述,还听到描写环境气氛的种种音响效果,其风声、雨声、雷鸣、人物的交谈话语,悲泣与欢笑,几乎与生活中一般无二,当然也不是"虚"的了。很显然,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实",听得到的也当然是"实","耳闻目睹",当然都是确切的、明确的、实在的,在法庭上,证人的证词和犯人供词,两者都可以作为法律的依据,可以定案。当然这也正是因为它们是实在的东西,不是想象。

     所以,传统戏曲中的景物造型手法还是以实生虚,或者称之为以形传神的一种处理手 法。

     "以实生虚"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这样几种:

     1.唱念描绘 这种表现手法是通过听觉形态的"实"而生出"虚"的情景来,主要是以唱词和念白中对景物的描述形容来引发观众的联想、产生景物的形象感。其中也包括音乐和声响效果的作用,比如雨声、雷声、风声、鸟鸣、马嘶等等。

    唱念描绘在戏曲演出中是大量运用的。

     比如在"游园"中:

     春 香: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来。
     杜丽娘:进得园来。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春 香:呵,小姐,这是金鱼池。
     杜丽娘:池馆苍苔一片青。
     春 香:踏草怕泥新绣抹,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伴唱:朝飞暮倦,云霞翠轩 风丝雨片,烟波画船
     杜丽娘:一遍青山
     春 香:那是杜鹃花
      杜丽娘:(接唱)啼红了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
     春 香:是花都开了,只是牡丹最早。
     杜丽娘:牡丹虽好,他春为怎么得先,
     春 香:小姐,你看那成双的莺燕。
     伴唱:闲凝眄 生生燕语明如剪 历历莺声溜溜圆。

    又如在"寻梦中" 杜丽娘: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为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
     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哎,睡荼糜抓住裙衩线
     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那一答可是湖水石边
     这一答似牡丹亭畔
     嵌雕栏芍药芽儿浅
     依稀想象人儿见
     那时光荏苒。
     去也迁延
     绕一转,
     敢依花傍柳还重见,
     咳,看来春去,景物依然,人儿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兰,怎生这般凄凉冷落,好不伤心哪!看这一棵大梅树,梅子累累,他在梦中曾与我说过话来,梅花呀,我杜丽娘死后,得葬于此,余愿足矣。

    又在《拾画》中:

    石道姑:相公请,你看好个葱翠篱门,倒塌半架了!
     柳梦梅:呀! (唱)则见风月暗消磨, 画墙西正南侧左(跌)
     石道姑:(扶柳)小心了
     柳梦梅:苍苔滑垛。
     撩逗着断垣低垛
     因何蝴蝶门儿落合?
     似来过,
     真的来过。

    在空旷的舞台上,通过这些唱词,念白、这些直觉的听觉形态,触发观众的联想,把一个官府花园的撩人的春色,绘声绘色地活跃在眼前。

    这种想象中的景色,是通过听觉形态的触发,而听觉形态是一短暂的时间中的感觉,它不停留,去而不返;而且,它所触发的想象又是一种不明确的。不稳定的表象,这种想象中的情景也是模糊的,不同于视觉形态的直觉。当另一个听觉形态发生时,这种联想和想象便转换为新的联想和想象,产生新的情景。其它音乐和音响效果也是这样,比如以阴锣表现的风声,以钹的轻轻击打产生的水浪声,以唢呐吹奏的鸭叫等等,这些由乐音所产生的环境情调及气氛感受,也是随生随灭的。

    这就是通常所谓情景随着角色的演唱而展现和消灭的一种。

 

    (编辑:黄云  实习生:张亚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