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传统戏曲的场面调度——“一心、二线、三角、四斗”

2008-07-24 18:42:57来源:    作者:

   

    传统戏曲固定的空间格式,和活跃的人物动作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场面调度;再与剧作的情节推进、时空转换相结合,就产生了它独特的场次结构。这两方面都是深入理解传统戏曲美学特征的重要环节。

    试将戏台与话剧舞台区位作比较:

    传统戏曲与西方话剧的舞台区位划分,各有异同。不同点在于:话剧舞台面积大,区界划得比较清楚,便于舞台机械和管理部门的操作,便于导演及设计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传统戏曲的戏台面积小,舞台部位的区界模糊,可以互相借用和包容,如附图10中的外场与内场、大边与小边,只是大体上前后左右的指向,并无具体界线。而区位强弱的序列上,则是大致相同的。所谓强弱,是指在不同区位上展现的人物动作和舞台形象,由于观众视距、视角的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感受的力度有强弱的差别;演员由弱区走向强区,或由强区走向弱区,其运动的力度,在观众的感受中有增强或渐弱的差别,舞台设计要充分研究这类视觉心理的规律,才能把握舞台空间节奏与动律,从静态空间中考虑与人物动作结合后所产生的动态冲力。在舞台区位的力度上,大致是中区比两侧强,两侧间右比左强,前比后强,高比低强,这是根据人的视觉效应产生的普遍规律。东西方舞台一般都是按照这个规律安排区位,日本的“能”舞台的“桥廊”(出场口)和主角柱、目标柱都在舞台的右侧;中国戏台的上场门,也是设在右后区的“出将”处,主要演员出场,都由检场人挑帘上场,在九龙口处亮相,主角首次出场可有满堂喝彩声,然后进入台中区表演,左后区“入相”处下场,大致上走了个半圆形的路线,占人称为“鬼门道”,今人称之为“走马灯轨道线”,形容剧中人物在戏台上不断地出入运行,如走马灯般的川流不息的运动轨道线。

    传统戏曲的场面调度

    传统戏曲的场面调度,即由演员的表演或舞蹈活动以及龙套的队列运行,他们所形成的焦点和画面组合等形式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心、二线、三角、四斗。

    一心:即中心点A,戏曲常用对称式的构图,心点就在中线的核心部位,既是表演区位的中心,也是控制观众注意力的焦点。心点往前推,即台口,又称黄金点,是演区中的最强点,很多主要的戏都安排在这个点或接近这点。如《玉堂春》“会审”中的苏三,大段唱就是在这个区位上跪唱的。心点是基本上固定的,但观众注意力的焦点,可以随着舞台调度的变化和舞台画面的构成而有所游移,区位的强弱也可以暂时有所调整。如后区位加高台可以成为焦点而居强位。

    二线:即上下场门各自斜向前区的对角线的FC、GB,也是它在演区内可作最大限度延续运行的相交叉的直线,如一队人马斜字上,有急行军的动感;而双线的交叉,则有交汇的冲突感,如“二龙出水”和“双斜门上”,都是运用这种交叉和冲撞的力度。

    三角:即以台中与左前、右前三个中心点所构成的三角地带ABC,这是表演区的黄金三角带,稳定、突出,中心与两侧建构密切酌交流。“大三丁”和“小三丁”都是这种三角图式,是室内叙谈,宴会经常采用的格局。如斜场安排桌椅,则可构成EFC和DBC的二种斜三角,以改变中心式的构图。

    四斗:即BCED,四点不是构成长方形,而是门斗—梯形,四人开打亮相时经常以这四点定位。BD和CE是两条八字线,龙套站门,金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厢,元帅升帐等大场门,往往也是这种八字分列式,它护卫、稳定中心,也可以大四斗中套个小三角,即ABCDE五点并用。

    心、线、角、斗的穿插套用,再与半圆、圆、S形曲线运动的联接转化,构成传统戏曲上的小舞台、大变化,产生了丰富的舞台画面和舞台调度,留下宝贵的美学遗产与审美价值。(附图54、55)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