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漫谈影视剧中的歌舞

2012-01-11 14:32:28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高西

   

  无论是具有王者风范的芭蕾,还是高贵典雅的华尔兹,又或者是纵情缠绵的探戈,还是诱惑迷人的拉丁,电影中的舞蹈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启迪和无尽的想象。

  说到电影中的舞蹈,观众首先会想到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类型片——歌舞片。因为,没有哪一种类型片能像歌舞片那样容易分辨并被观众牢记在心。每到情节高潮,音乐骤起,剧中人物翩翩起舞,观众在接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歌舞中获得了身心的愉悦。

  欢歌畅舞好莱坞

  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两大类型片之一,歌舞片和西部片一样具有悠长的历史,在经过了光影漫步100年的变迁中,好莱坞歌舞片为大众提供了无数光辉璀璨的记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声电影技术应运而生,使得观众从冗长乏味的解说字幕中解放出来,而演员也最终可以在摄影机前放声高歌。于是,在音与画的结合中,歌与舞——这对永恒的恋人从此在银幕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倩影。

  四十年代,战争的阴云笼罩全球,好莱坞歌舞片在硝烟蔽日的世界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个浪漫、美好的乌托邦。在光影流动的银幕上,那一幕幕似幻似真的莺歌燕舞,有如浓烈的威士忌,让人们从失望与恐慌中逃避出来。此时,也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繁荣期,随着电影技术的日渐成熟,银幕上的歌舞场面也愈加的复杂、华丽,场面调度也愈加的纯熟。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经典歌舞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中国观众熟悉的《出水芙蓉》《红菱艳》等影片。这个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异彩纷呈,百老汇群舞、芭蕾舞、爵士舞、社交舞等各种舞蹈形式都被融汇到银幕之上,令歌舞片的观赏性、娱乐性和感染力焕然一新。

  进入五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继续发展,在这10年当中,就有两届的奥斯卡奖颁给了歌舞片,好莱坞歌舞片到达了黄金时期。不同于三十年代歌舞片对幽雅风尚的追求,自由盎然才是五十年代的趣味。这时期的经典歌舞片不胜枚举,其中包括了《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国王与我》《金粉世家》等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著名影片。

  《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电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影片中,金·凯利开创了在街头、车顶、桌椅上起舞的先例。场景中,路灯、雨伞、甚至是积水都成为了舞蹈的辅助元素,使得影片中的舞蹈更加贴近剧情场景,舞者也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做秀,而是用舞蹈来展现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将舞蹈外延主观扩大并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歌舞片风格,影响了以后的歌舞片走向。

  六十年代,摇滚乐的兴起给好莱坞歌舞片带来划时代的革命。这个时期的好莱坞一方面延续着传统歌舞片的走向,先后拍摄了《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具有古典意味的歌舞片,同时也涌现了诸如《一夜狂欢》《西区故事》等充满情绪宣泄与爆发张力的歌舞片。只是,前者是传统歌舞片的最后辉煌,而后者是歌舞新时代的到来。

  七十年代,摇滚乐继续盛行。公路、敞篷车、摩天楼等具有强烈主观意向性的视觉元素,连同反战、女权主义、性解放等文化倾向一起,和着摇滚乐、爵士舞、迪斯科、拉丁一同舞出了70年代独特的影像风格。而这个时期的舞蹈天王当数约翰·特拉沃尔塔。也许中国观众很难相信,在《断箭》《变脸》《西点揭密》等一系列动作片中,长着四方脸或奸诈或忠勇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居然是一代舞王?的确,舞艺精湛的约翰·特拉沃尔塔,16岁就登上了百老汇舞台,正是舞蹈为他带来了今天的名誉与辉煌。1977年和1978年约翰·特拉沃尔塔先后主演了两部最重要的影片《周末狂热》和《油脂》,影片一经公映便风靡全球,也使得约翰·特拉沃尔塔一举到达事业的巅峰。1978年他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并被卡特总统邀至白宫共进午餐。翻开那一时期的任何一种报刊,都会找到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个名字。当他在《周末狂热》中身穿白色西装狂热摇摆的时候,约翰·特拉沃尔塔被影迷当作马龙·白兰度一样的崇拜,并且掀起了世界性的迪斯科舞热潮。1994年,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中,约翰·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大跳扭腰舞的那场戏,被奉作为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镜头之一。很明显,这个经典的场景是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为了向一代舞王致敬而特意为之安排的。

  八十年代,随着科幻片、动作片的兴起,好莱坞歌舞片连同西部片一起走入了低谷。这个时期的歌舞片已经再也没有往日的风光和激情,影片也大都退回到了流于表面、自娱自乐的原始形式,其中以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霹雳舞》最具代表。

  世纪之交,好莱坞也进入了怀旧复古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翻拍怀旧经典仿佛成为了一种潮流。2001年,由巴兹·鲁赫曼执导拍摄的大型歌舞片《红磨坊》就为歌舞片的复兴打下了一针强心针。在1952年的影片《红磨坊》中,男主角是印象派著名画家爱德华·劳特雷克,讲述的是这位孤独的残疾画家与红磨坊妓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当然,影片中红磨坊著名的康康舞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激情四溢的舞蹈才在画家的内心深处激起无尽的创作力。2001年的同名影片《红磨坊》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俄耳甫斯的希腊神话。影片讲述的是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红磨坊,穷困但才华横溢的剧作家爱上了红磨坊的当红舞女,最终走向爱情悲剧的故事。抛开故事情节的不同,在影片形式上,2001年的《红磨坊》与1952年的《红磨坊》不可同日而语,极尽奢华之能事的舞台设计,复杂多变的镜头语言,将古典、爵士、朋克等音乐有机糅合的音乐形式,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舞蹈编排,影片《红磨坊》在表现手法上下足了功夫,将观众带到了传说中100多年前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歌舞和戏剧的电影语汇。而2002年的歌舞片《芝加哥》,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则证明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再度复兴。[NextPage]

  印度风情宝莱坞

  有人说,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这里无疑是套用好莱坞的说法来给另一个电影王国做注解。当今世界上,恐怕只有印度电影可以在产量上绝对压倒美国,而且在影片制作方面,印度歌舞片也是唯一能与好莱坞歌舞片一较高下的类型片。

  对于印度影片,相信许多中国人都保留着一份难忘的眷恋,从《大篷车》到《奴里》等影片中的舞蹈和动听的歌曲,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印度歌舞片是在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特色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庞大片种。因为影片中的舞蹈是印度本土的民族舞蹈,印度的电影业和印度舞蹈就像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和汽车融合在一起一样不可分割。几乎没有一部印度电影没有歌舞,几乎没有一个演员不掌握亦歌亦舞的技能。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中的变化更是不可胜数。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也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如此丰富的舞蹈语言,可能就是印度歌舞片长盛不衰的原因。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过去印度电影中歌舞的那种小规模的独舞和双人舞已被大规模的群舞和伴舞的舞蹈场面所代替。在影片《宝莱坞生死恋》《阿育王》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这种电影舞蹈不仅在艺术上已经越来越戏剧化和情节化,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地步。那些布景越来越豪华的舞台和外景,那些阵营越来越强大的群舞和伴舞,不仅最大程度地凸显了印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而且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的做派和现代的风格。

  无论是好莱坞歌舞片,还是印度歌舞片,其最大特点就是将舞蹈作为影片主要语言之一而贯穿始终。因而,舞蹈和演员的表演,在影片中的地位始终是第一性的。

  王者风范——芭蕾

  但是在更多的影片中,舞蹈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元素出现,在特定场景出现的特定舞蹈都具有特定的意义。

  轻盈、舒缓、优雅,在悠扬的古典乐曲声中,迸发于足尖的每一次腾空和旋转,芭蕾以它那无可抗拒的外在美感与内在张力,呈现给观者的已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而是那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对心灵的滋润与抚慰。芭蕾因为它那出身宫廷的雍容华贵、常人难及的舞蹈技能,以及映衬在华采乐章下的优美舞姿,当之无愧的成为舞林中的王者。

  有人说“芭蕾是残酷的艺术”,那是因为芭蕾对舞者先天的身体条件和后天训练的严格要求,而这种要求又是几近苛刻和残酷的。因此我们在影片《跳出我天地》中可以看到,影片中那个对舞蹈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小主人公比利,在一群女生的围绕下,在舞蹈老师的训斥声中,反复进行着芭蕾舞基本脚位、手位的练习,而这个场景正是每一个从小立志从事芭蕾舞事业的孩子都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由于芭蕾舞对于演员的基本功要求相当的高,非常人所能达到,因此在以芭蕾舞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中,往往需要真正的芭蕾舞演员担当主演。在美国影片《中央舞台》中那段为了争夺女友芳心,师徒两人以舞蹈相见的表演,向观众充分展现了男芭蕾舞演员出色的下肢力量、腾空高度以及肢体控制能力,而这两位角色的扮演者,男演员伊珊·史蒂夫自身就是芭蕾舞学院的教师,16岁就加入纽约芭蕾舞团,功力深厚;而另一位演员伊利亚·库里克则是1998年冬季奥运会冰上芭蕾的金牌获得者。

  有人说,王者是尊贵的;也有人说,王者是孤独的。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舞蹈之王的芭蕾,也正因为她那高贵、典雅的美,而在世俗中显得那样的孤傲、寂寥。也许你无法做出足尖空中击打六次的高难动作,但是你至少可以在曼妙的乐曲中与舞伴深情相拥,毕竟,舞蹈是无处不在的。

  正如日本影片《谈谈情,跳跳舞》开始所介绍的那样,交谊舞——又称作社交舞,或者舞伴舞。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与演化,源自各地域、各民族的舞伴舞相继被兼容并蓄到交谊舞的行列当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与热爱。时至今日,世界趋于大同,交谊舞早已逾越了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隔阂,也摆脱了社交功能的局限,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大众娱乐和健身休闲方式。[NextPage]

  高贵典雅——华尔兹

  在众多的交谊舞当中,恐怕难有一种舞蹈在电影中的出现频率能与华尔兹相比。这种起源于16世纪法国宫廷的三拍子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尊贵的出身、非凡的气度、华美的舞姿以及相对简单易学的舞步,很快成为了众多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的首选陈设。

  在古典名著影片《战争与和平》中,奥黛丽·赫本在皇家舞会上的一曲华尔兹,为观众展现的是沙皇时代宫廷生活的雍容华贵。同样在经典名著改编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在金碧辉煌的法国宫廷中的华尔兹,俨然成为了情人间争风吃醋的圆舞曲,在幽雅的转身中表现出人物内心对爱情的若即若离。

  如同上个世纪末在时装界刮起的简约之风,华尔兹可谓是社交舞中简约舞蹈的代表而靡久不衰。在华尔兹的舞步中,简约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舞者用心灵去体会与传达。每一个起步与旋转,看似简单的舞步却最能透露出舞者的气度。日本影片《谈谈情,跳跳舞》中,由役所广司所饰演的中年男子杉山,日渐老去的心灵在索然无味的生活中显得无所适从,唯有在华尔兹的曼妙与幽雅中,杉山才又重新拾回对生活的信心和美好的追忆。在杉山的心中,跳华尔兹已不仅仅是出于对年轻美丽的舞蹈老师的爱慕和崇敬,而内在的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所流失的向往与追求。

  纵情缠绵——探戈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探戈的话,那无疑是红色。火一样的激情、血一样的澎湃,在苍劲急促的节奏声中,舞者顾盼左右的眼神、迅速变换的舞步、若即若离的转身以及瞬间凝固的剪影,都无疑为探戈蒙上了一层红色的鬼魅和神秘。

  探戈舞的最初形式来源于西班牙和非洲,然后在阿根廷的土地上与当地舞蹈文化融合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阿根廷探戈。与时下流行的、由国际标准舞协会所规范的探戈舞相比,阿根廷探戈显得格外的舒展与缠绵。在英国女导演萨利·波特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探戈课》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男女主人公踏着雨丝款款上演的正是那纯正地道的阿根廷探戈。

  与阿根廷探戈相比,西班牙人跳起探戈则更加的遒劲有力,同时也更加的即兴和纵情,从而使得探戈具有了原始的冲动和力量感。在由西班牙著名导演卡洛斯·绍拉所执导的影片《探戈》中,就尽显了西班牙探戈斗牛士般的沉着与坚韧。

  影片《探戈》是导演卡洛斯·绍拉继《卡门》之后的又一部运用舞蹈来反映人的命运的影片,情节构架沿袭了卡洛斯惯用的“戏中戏”结构,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穿插着大段的探戈表演,用以表现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不断变换的色调以及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探戈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由外在视听洗礼,引导至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舞者的身姿瞬时凝固在幕布上的时候,一抹淡淡的忧伤也随之浸润开来,这忧伤中有人物命运的坎坷艰辛,也有导演对人生的思考。

  诱惑迷人——拉丁

  说到拉丁美洲,我们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的是加勒比海上空炽热的阳光,浓烈的朗姆酒混合着雪茄的味道,在咸湿的空气中弥散开来。300多年来,来自欧洲、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块热情的陆地上长期混居,孕育出了自成一体的拉丁风情,其中有音乐,更有舞蹈。

  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拉丁舞并非全都源自拉丁美洲,它们中有些来自美国和西班牙,但无论它们出自哪里,它们都同样表现出火辣诱人的拉丁风情,因而被归纳到拉丁舞系之中。在拉丁舞中,打击乐在配乐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非洲音乐的土风。在激烈奔放的节奏中,舞者踏着节拍,忘我地摇动身姿,尽显女性曲线的曼妙和妩媚,展现男士骠悍刚强、威武雄壮的个性美。

  在第37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西区故事》中,波多黎哥移民组成的鲨鱼帮和纽约本地帮派之间在舞厅中的这场较量,上演的正是曼波与摇摆舞之间的较量,曼波舞的妩媚动人由此可见一斑。而在1987年的影片《辣身舞》中,影片将曼波的诱惑力推向了及至。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旅途中偶然看到一曲诱人妩媚的曼波舞表演,而从此陷入深深的迷恋,在与舞蹈老师缠绵的舞步中,少女的芳心被打动,两个原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人因为舞蹈而坠入了情网。导演用曼波舞来结构如此浪漫的故事,足以看出曼波的诱惑力的确难以抵挡。片中,由帕特里克·斯维兹饰演的舞蹈教师形象刚毅、舞技纯熟精湛,在摇曳的舞步中不失男人的沉稳伟岸。而女主角更是在扭动的腰肢间尽显女性的妖娆妩媚。该片上映后,立刻以它的“情欲之舞”的诱惑力成为当年票房黑马,20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感受这个舞者热恋的故事。[NextPage]

  随着《辣身舞》的风靡,拉丁舞也开始受到广大青年人的喜好。因此在《辣身舞2:哈瓦那之夜》中,故事依然围绕着一段拉丁舞蹈成就一段跨国爱情的脉络展开,只是这次故事的红娘不再是曼波,而是时下风靡的萨尔萨舞,时空也转换到了1958年11月的古巴首都哈瓦那。

  影片《哈瓦那之夜》浓郁的拉丁风情和舞蹈爱情使人迷醉,影片散发出来的魅力,和它1987年的《辣身舞》一样,疯狂的舞蹈和色欲的爱情结合,幻化成缠绵柔情如胶似漆的诱人舞姿。舞蹈可以使语言很难表达的感情,由身体去表达,尤其是对不擅言辞的古巴人来说。实际上,《哈瓦那之夜》背后还有一段真实的感人爱情。乔娜·詹森是真正在古巴学会舞蹈的美国女孩,她在那里也曾和古巴男孩邂逅过美妙的爱情。在她回国后她选择了专业的舞蹈生涯,并且认识了演员兼制片人劳伦斯·本德,当他听到她讲述的古巴舞蹈经历后,立刻想到这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辣身舞》最好的续集故事。

  于是,专业的舞蹈家乔娜·詹森被剧组请来担任影片的舞蹈指导,她根据舞蹈场景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风格,给观众带来的也是四种不同的视觉享受。影片中,在高档的帝王夜总会,舞蹈风格是按部就班的,比较传统和俗套,像是一个仅作交际的贵族舞会;而在哈瓦那的地下俱乐部,她则根据自己在古巴的生活经历设计了突出原始野性和欲望萌动的舞蹈。同时,那些在哈瓦那的街道和广场随时即兴而起的舞蹈,舞蹈家乔娜为他们设置背景音乐,让这些舞蹈表现出生命的愉悦和身体的快乐。

  这几种不同风格舞蹈的设计,除了符合了片中人物场景的需要外,也使影片的整体舞蹈戏份各具吸引力,令欣赏舞蹈的过程更加丰富。多种舞蹈风格混合在一起,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冲击着观众的耳朵和眼睛,众多的舞蹈风格,加上古巴人特有的洒脱起舞情调,使影片愈发的美轮美奂,如同男主人公所说的那样。

  无论是具有王者风范的芭蕾,还是高贵典雅的华尔兹,又或者是纵情缠绵的探戈,还是诱惑迷人的拉丁,电影中的舞蹈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启迪和无尽的想象。

  时至今日,电影中的舞蹈已经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趋于一种平民化和流行化,往往在一部电影落幕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剧情,却记住了舞者的身影。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