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人生红白蓝——赵汝蘅

2009-09-23 14:02:40来源:搜狐网    作者:

   

作者:叶婷 崔延

    从上世纪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英姿勃发的连长扮演者,到新世纪组织创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中国舞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著名舞蹈家赵汝蘅从台前到台后华丽转身,见证了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和兴盛。

    正是赵汝蘅与她的同行一道努力坚持,使得中国芭蕾继承了古典芭蕾的精华,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正如赵汝蘅所说:“中国芭蕾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会赢得世界的认可。”

    随着国家大剧院越来越多世界一流舞蹈演出的进入,我们有幸能近距离走进这位中国芭蕾“教母”赵汝蘅的舞蹈世界。赵汝蘅给人的感觉更像个女画家。简洁利落的短发,一袭白底碎花小褂配亚麻长裤,全无饰物,谈吐优雅,神气淡定,像极一幅笔力十足又清透秀丽的水墨画。

    你很难想象这个女人亲手将中国芭蕾推向世界舞台,可谓当之无愧的“教母”。“传奇”、“不可思议”、“铁腕”、“风雅”都不足以形容举重若轻的赵汝蘅。  

  白色记忆 
  
  在大剧院顶层的咖啡厅,赵汝蘅如约而至。看到同事们支起的简易摄影棚,她并未径直走来,“快快快,赶紧补个妆。”两分钟后,她神采奕奕地走向聚光灯,指着助手说:“那天去北京台做节目,她都化妆了,我还没化呢,咱得尊重观众啊。”
  
  因为在天津照相馆看到同学穿着芭蕾服劈叉的照片,她萌发了学芭蕾的想法。参加北舞入学考试那天,老师对着另外两个同去的小女孩说:“你们回去吧,你们以后肯定会长胖的。”她则笑侃自己当年因腿细腿长才被留下了。可是,学校一连多日讯息全无,赵茹蘅正纳闷自己要不要顺应母意保送上中学再考大学时,家门被叩开了。
 
  母亲并不同意自己去学习芭蕾。11岁的赵汝蘅在与母亲僵持一个月之后,终于乘上了北上的列车。“包里装的全是白色的东西,白色袜子,白色床单,白色衣裤……苏联老师要求我们没有一丝乱发,从每个细节开始都要求我们做到精益求精。”赵汝蘅捋了捋耳际发。
  
  “可是,进学校第一天我就后悔了。”每一个练形体艺术的演员,他(她)们的童年都是很残酷的,这是绝对的。你可以想象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在老师的严格训练下痛哭不止,赵茹蘅说:“即使是那样,我也没有放弃过。”

  对于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赵汝蘅来说,完成老师的高要求并不容易,在人群散去之后,她总会被单独留下,要求从舞台的一端转圈到另一端。“直到你做好为止,没有任何借口。”多年之后,她依然能清楚地复述出当年的情形:“我眼中带泪,站在舞台上,反反复复做同样的动作,直到老师满意。”
  
  正是这种早年的坚持和对于芭蕾的热爱,使得她拥有了同龄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每次见到周总理,他都会特别关心我们的伙食,那时早上喝的豆浆里面都加了鸡蛋,十几岁时见到毛主席,同他握手,只记得他的手特别软,回宿舍后我都舍不得洗,觉得是莫大的光荣。”
  
  用少年得志来形容赵汝蘅并不为过,1963年,她成长为万众瞩目的“白天鹅”,因主演了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当她自由地徜徉在舞台上享受舞者人生时,红色革命悄悄到来了。 

    红色情怀

   
赵汝蘅不愿更多地提及那段岁月,因为长年肩负主演《红色娘子军》的政治任务,她每次脚伤犯病都要注射大剂量药物以麻痹下肢的伤痛。“就像小时候学芭蕾,你只能咬牙坚持,绝不可能说做不到,因为这是真正的革命!”赵汝蘅语气坚毅,很快又陷入沉思。“直到我发现自己的脚尖再也无法立起来了……”赵汝蘅欲言又止。

  1972年,赵汝蘅因脚伤泪别舞台,从万众瞩目的芭蕾明星到退役队员,一瞬间整个人生即陷入谷底。她用手支起额头,摇了摇头:“这是我一辈子的伤痛,起码5年,但凡有人跟我提起这个事,我都大哭不止。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来心中都是无以表述的悲伤。可是,这就是你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着这个顶着众多光环的女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脆弱”。儿时的顽皮和执着,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人生顶峰的光彩与繁华似乎都伴随着病伤化为灰烬。退下舞台之后,赵汝蘅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却跑去二外当了一名旁听生,从聚光灯下的演员变为了真正的“路人乙”。  
 
  在大冬天里赶去上课,路上自行车坏了就扛着它往前跑,自己带个凳子旁边听着,没人管你,全靠自己学。为什么?因为第一次考试外教以“chinglish”为由给了她“30分”,她不服!“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做到最好,这就是芭蕾教会我的。”多年后,当赵汝蘅获邀参加国际芭蕾赛事时,能与国际名流们谈笑风生,这一切都来自于那几年的积累。赵汝蘅坚信早年学习芭蕾的过程培养了自己的视听鉴赏力,这使得英语听力变得轻而易举。

[NextPage]

  赵汝蘅固执地学习,吸纳新鲜事物,让自己走出阴霾,也因为她坚实的业务基础和国际化视野,顺理成章地挑下了中国芭蕾舞团团长的担子。这把火轰轰烈烈地烧了十几年:她倾注全部力量将国际芭蕾舞大师请到中国传道授业,进行国际化表演模式的探讨修整,将中芭演员的平均年龄控制在20岁,扭转了早年外媒称之“世界最老芭蕾舞团”的评价。近年来,她亦着力复排和创新舞剧,如和张艺谋合作的《大红灯笼》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反响,使中国芭蕾走向世界的同时还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周围人不由感慨:“这是个不平凡的女人。”
  
  “铁腕赵团柔情妈”是老团友们对赵汝蘅最衷心的评价。在越来越浮躁的演出市场,演员走穴、跳槽到国外剧团都是常有之事。可是赵汝蘅来到中芭之后,竟没有一个人跑掉。问及其中奥秘,她淡然地说:“她们都是我的孩子,孩子想要更好的环境我们肯定要承诺给她,然后就是一定要说话算话,这样一来,她们反而能为集体考虑。”赵汝蘅说:“其实这就是命运,给你另外的安排,现在来看,这个安排也不错。包括那个时候演《红色娘子军》,如果没有这出样板戏被排成电影广泛传播,我们的芭蕾文化不会被完好地保留下来。”至今,被改编无数版的《红色娘子军》依然是国内外演出的票房生力军。

  蓝色时光
 
  赵汝蘅亲切地称自己的老伴为“我家老头子”。问及工作繁忙时怎样顾及家庭,她笑:“都是我家老头子和儿子在顾及我。”早年去美国交流访问时正值两个儿子幼儿园入学,老大写信给她说:“妈妈,你好好学习吧,不要担心我们,我给弟弟买冰棍吃。”孩子一席话说得她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说:“他们连件衣服都没有,还是老头子给动手缝的,真是神来之笔啊!”逗得周围人笑出声来。他们与普通家庭并无二致,生活细节没有丝毫神秘感,反倒是成员间多出几分谅解和支持。

  “前年过生日时,我在保利排戏,结果老头子突发奇想地把蛋糕带到后台,当晚所有人都吃到了,幸福来得如此容易。”谈到家人,赵汝蘅流露出十足的得意,“他们不仅不会怪我工作太多对他们关心太少,反而会找各种渠道帮我拉赞助,解决问题。”平常时光里,她会拉着家人一起去三里屯逛小店,挑挑拣拣,侃侃价,趣味十足。对于自己的新身份,家里人更表示了百分百的认同。

  从中芭退下来之后,赵汝蘅便又多了一个头衔,“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这一次华丽转身令她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2008年开幕第一年,大剧院的舞蹈演出真可谓是异彩纷呈,芭蕾舞有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巴黎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每一个名字叫出来都是令人神往,而现代舞方面更是有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荷兰舞蹈剧场等等在这里登场,许多中国舞蹈界奉为偶像与精神领袖的大师与作品,终于第一次活生生的展现于中国的舞台之上,提及这些,赵汝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中国的舞蹈界,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有如此之多的世界顶级院团集中展示他们的风采,这其中作为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功不可没。

  大剧院的第一年光彩夺目,而以后的责任却变得更重了。既要带来经典的作品,又要让中国的观众看到世界艺术发展的前沿,这是始终是赵汝蘅为国家大剧院选择节目的标准。即将在今年上演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驯悍记》《芭蕾狂欢》以及美国芭蕾舞剧院(ABT)的《堂吉诃德》《当代芭蕾集锦》便都是本着这样的原则精心挑选的作品。“芭蕾的观众需要慢慢培养,你把越来越多的好东西一点一点介绍给他们,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艺术的。”赵汝蘅说到此处,显得语重心长,的确中国舞蹈想要发展,仅注重专业人员是不够的,观众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在国家大剧院这片艺术的沃土之中,赵汝蘅还有很多想法等待实现。

  采访结束时赵汝蘅说:芭蕾给了我一切,我的生命因拥有芭蕾而光彩。为了芭蕾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了中国芭蕾事业的美好明天,她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献给最为心爱的芭蕾。

  (实习编辑:袁微)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