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戏剧家 摄影家 舞蹈家 影视人物 其他 专题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馆长对话 | 设计互联:从零开始的馆藏与国际合作的视角

2020-02-04 10:40:27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由设计互联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合作呈现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前不久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V&A展馆举行。

  采访者:钱雪儿


  受访者:赵蓉


  由设计互联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以下简称V&A)合作呈现的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前不久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V&A展馆举行。展览从1924年的国产电风扇,一直到近两年结合新材料与技术完成的作品,呈现中国近百年的设计发展。此次展览也是设计互联成立两周年以来的首次大型展览。


  展览开幕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在她看来,展览试图展示当下国内的设计实践,用设计回应全球化、环境的可持续性等问题。谈到设计互联的发展以及同V&A的合作,她表示,“现在很多人对于国际合作的理解更多是考虑展品的交换或展览的巡回,但在此之上,我们更关注合作的参与者们,关注团队本身的开放态度和视角。”


  近一百年前的国产电风扇、50年代的“解放鞋”、20年前的霓虹广告牌……这些不同时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共同出现在设计互联的新展“设计的价值在中国”上,带领观众穿越时间,寻找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行走在展厅中,眼前又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图像:通过采集和处理肌电信号来时限动作控制的智能假手、用废弃塑料制成的环保砖块、可形变的柔性屏幕等等,展示了新材料与科技为当代生活所提供的可能。


image.png
“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览现场


image.png
 50年代的“解放鞋”


  展览“设计的价值在中国”聚焦近百年中国设计的发展,呈现中国设计师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在应对人口、发展、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等问题上不断寻找解决方案。展览共展出138件展品,通过“设计风格”“应对问题”“材料成型”“身份与消费”“传情达意”“讨价还价”六大板块,覆盖工艺美术、轻工业与日用品、城市规划、数字化近30个议题,铺叙当下中国设计不同切面背后的思考。策展人之一的赵蓉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中国的现代设计伴随着快速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设计师们需要在这样的浪潮中一边吸取新的技术经验,一边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image.png
蜡烛消灭者,向阳新能源,2016,展品惠允:向阳新能源


image.png
美加净,顾世朋,1962,展品惠允:上海风景工作室


image.png
三角牌玻璃杯,上海市玻璃工业公司,1986


  此次展览让观众看到了中国设计的不同方面与阶段,而对于设计互联来说,通过展览所建立起来的馆藏则将反映其自身的发展。设计互联的馆藏“从零开始”,藏品的积累得益于一次次展览的举办,虽然这带来了不少压力,但是“如果我们的馆藏是不断在展览中收集的,它其实是一个快速反映式的收藏,它会随着时间演变,会体现我们机构的发展,以及我们所关注的这些生态的发展。”赵蓉对澎湃新闻说道。


  2017年12月,作为国内首家专注设计的综合文化机构,设计互联在深圳蛇口开幕。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互联与英国V&A合作,在馆内建立了V&A永久性展厅,这是英国V&A博物馆首次在海外设立永久性展厅,此次合作也是艺术机构的跨国合作首次在中国发生。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国内艺术机构开始选择与国外合作,这样的合作能够带来什么?对此,赵蓉表示,相较于馆藏与展览上的交流,他们更看重经验的传输与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团队和整个培训体系都是和V&A共同设计的,它确保了我们机构的标准、专业化和国际化。”


image.png
设计互联副馆长赵蓉


  记者:请介绍一下“设计的价值在中国”的策展初衷?


  赵蓉:两年前,我们和V&A合作举办了展览“设计的价值”,当时V&A呈现了大约300件的馆藏,希望向观众讲述设计的历史,从价值观的角度更好地和观众沟通,让大家知道设计不光是关于美学,或者离我们很遥远,而是和我们的生活、和日常的消费和选择息息相关的这一个领域。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接触到非常多在我们看来很有意义的中国的设计实践,所以就很自然地诞生了这样的一个展览,来延续之前“设计的价值”留下的话题。


  记者:从展览上看,相比两年前开幕的“设计的价值”,这次的作品似乎主要集中在近百年,你们对于时间跨度是怎么考虑的?


  赵蓉:我们这次展出的展品时间上最早是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左右,然后一直到今天。这两个展览的目的不一样,当时V&A的展览是基于西方整个设计史的研究,选择了历史上经典的设计案例,而在这次的展览中,我们希望更多地展示当下的设计实践,展现如今设计最关注的一些前沿问题,比如全球化、环境的可持续以及数字科技等等,关注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并且由此延伸到与中国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比如乡村建设、设计脱贫等等。


image.png
展览现场


image.png
 展览现场


  记者:展览在关注当代设计的同时是否对于传统手工艺也有一定的回应?


  赵蓉:我们这次展览有一个板块“设计风格”讨论了传统与当代在设计中的结合以及跨文化的设计。中国的快速现代化与全球化同时进行,展览中呈现了许多国际化的设计实践,比如石汉瑞和马岩松的作品。我们面临的是跨文化的社会现实,如何在承认几千年造物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通过设计让传统的形式与工艺和地区的生活方式相关联?如何让设计面向未来的发展?这些都是这个版块讨论的问题。


  再举几个例子。比如上下品牌的碳纤维椅,设计师使用了碳纤维这种新材料,在材料和工艺上进行了创新的探索,但是它背后其实是有传统方正的明式家具的影子。还有张永和的吉首美术馆模型,这座美术馆是张永和受黄永玉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城市规划上的更新,他将现代化的美术馆和桥结合在一起,并且与周围水边的青瓦白墙的民居相融合。


image.png
吉首美术馆,张永和_非常建筑,2019,展品惠允:非常建筑


image.png
展出作品


  记者:这些展品是如何收集的?


  赵蓉:首先我们做了大范围的研究,日常的工作中也涉及到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展出的一部分是我们的购藏,还有一大部分是设计师、机构、企业听说我们要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借展给我们的。


  记者:设计互联现在的藏品体系是怎样的?


  赵蓉:像我们这次做“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就开始有这样的一个构想,希望能够通过展览的举行,然后不断地去积累我们的馆藏。现在许多大型机构都有一些基本的馆藏方式,比如在一开始建馆的时候会有一大批收藏,那些收藏也决定了机构的一些个性和定位。但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接受捐赠或者是去购置一批馆藏的,一方面,这会给我们日后的工作增加很多的压力,因为我们每个展览都要不断地去借展,但好的方面在于,如果我们的馆藏是不断在展览中收集的,它其实是一个快速反映式的收藏,它会随着时间演变,会体现我们机构的发展,以及我们所关注的这些生态的发展。


image.png
展览现场


  记者:在过去的两年中,设计互联的展览涉猎数字设计、手工艺复兴,甚至漫画等不同的主题。在你们的策展中,是否有某些持续关注的领域与方向?对于未来的展览是否有整体上的规划?


  赵蓉:在我们两年内举行的这些展览中,大部分是我们自主策划,也有一些是合作策划。目前我们基本上是每年有一个大的主题性展览,并且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情


  我们希望能够在不同的领域里去拓展设计和创造力,能够给我们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价值。不管是从科技领域,从传统的工艺领域,或是从个人的创造领域,我们希望将设计师、艺术家和科学家聚集起来,去展现他们思考艺术、文化和设计的方式。在我们的规划中,我们希望聚集跨学科的参与者,突破行业原来的方向。例如,今年我们计划做一个V&A的巡展“源自自然的时尚”,同时我们会在这一主题下策划中国的部分,我们会把艺术、设计,甚至表演艺术融入到展览中,来回应自然与时尚的主题。


image.png
嫦娥一号绘出的首幅月球三位立体效果图,2007,展品惠允:中国国家博物馆


  记者:作为一家专注于设计的机构,你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大多数美术馆的不同?


  赵蓉:我觉得国内很多美术馆也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做设计,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希望在更大的社会领域中不断地重复强调设计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会有一些关注点,比如对科技领域、对青年设计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另外,设计本身和产业、和生活结合得更紧密,所以需要我们对社会问题、对大家现在日常关注的一些文化的现象更敏感。


  记者:作为一个艺术文化机构,你们认为设计互联在深圳的艺术生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另一方面,设计本身与产业、产品息息相关,设计互联与深圳的相关产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赵蓉:我觉得深圳这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在文化上有不断增加的丰富诉求,这些诉求会越来越渗入到生活中各个细微的层次中,所以设计互联是希望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机构。我们一直在思考,大家关注和需要的是什么。去年我们举办了很多不同形态的活动,比如社区节:我们带着青年建筑师走到街道里,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完成作品,然后将它们带到我们临时展厅里。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满足大家的需要。我们综合了政府、周边社区居民、教育界和企业的诉求,试图围绕海上艺术文化中心这座建筑去打造一个自己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有传统的展厅和公共教育空间,还有商业入驻的空间,此外我们的屋顶上还有一个大型多功能发布厅,提供给创新企业举办发布活动。


  在产业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创造对话的契机,我们日常会遇到许多这方面的事情,即帮助建立合作的机会。比如在我们这次展览中,有两个设计者,一个是向阳新能源公司,他们帮助非洲的乡村,实现那里的照明安全,原本村里是用蜡烛,他们该做了太阳能的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并且可以防止蜡烛造成的火灾。另一位设计师是潘虎,他是国内著名的产品包装设计师,我们和他分享了“蜡烛消灭者”的故事,在我们的促成下,潘虎为这个产品制作了更利于推广的包装设计。我相信,未来随着我们工作网络的发展,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image.png
超级明星:移动中国城,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2008,展品惠允: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


  记者:您前面说到社区项目,设计互联在公众教育和社区项目上有哪些方向?


  赵蓉:除了社区节,我们去年还做了创新教育周末,今年我们会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大,希望能够聚集创新行业里的人进行探讨。在社区板块,我们今年希望能够让更多青年的设计师,以及更有经验的设计师深入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向社区的居民区传递设计的概念。另外,在今年4月的深圳设计周上,我们根据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委托,计划与荷兰合作策划一个关于水和人的关系的展览。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开展一系列围绕“设计的价值”的讲堂活动,对展览中抛出的议题进行延伸探讨。


image.png
展出作品


image.png
展出作品


  记者:设计互联从两年前开始和V&A合作,你们如何看待这两年的合作?接下来会有哪些具体的方向?


  赵蓉:其实我们2014年的时候就签了合作协议。至于合作的内容,首先是大家看到的一面,比如两年前的“设计的价值”展览以及正在申报中的“源自自然的时尚”巡展等等。但是从我们机构的可持续性上来说,更重要的一部分合作的内容是大家看不到的,它确保了我们机构的标准、专业化和国际化。我们的团队和整个培训体系都是和V&A共同设计的,这种软性的东西大家看不到,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时非常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和V&A合作,他们提供了在内容和思考上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反过来我们也会提供中国的视角,比如他们来中国,我们会分享国内的一些情况,促进彼此了解。未来,我们的合作会更多地专注于一些软性的内容上,建立更长远的合作视角。


  记者:如今国内不少美术馆都在和国外的重要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在这一方面设计互联是第一家,就国际合作方面,你们是否能够分享一些经验?


  赵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和很多机构也交流过,但现在每个机构的发展阶段和情境都不太一样,可能合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和V&A的合作更注重经验的传输和人才的培养,以及在研究问题和展览策划上更为开放的一种合作方式。这是觉得我们从合作里获益匪浅的部分。当然,现在很多人对于国际合作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展品的交换或者展览的巡回,对我们来说,这当然也很有意思,但在此之上,我们更关注合作的参与者们,关注团队本身的开放态度和视角。


  (本文图片来源:设计互联)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