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威尔逊与《钢琴课》

2010-09-01 18:02:05来源:《剧本》    作者:胡开奇

   
一九九零年,美国著名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课》(1990)获得了该年度的普里策戏剧奖。这是继《围栏》之后,威尔逊赢得的第二次普里策戏剧奖。《钢琴课》于1990年四月首演于百老汇沃特·科剧院,该剧以非裔文化特有的诗意,尖锐的历史视角,独特的戏剧隐喻以及时刻出没的鬼魂

作者:胡开奇

  一九九零年,美国著名非裔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课》(1990)获得了该年度的普里策戏剧奖。这是继《围栏》之后,威尔逊赢得的第二次普里策戏剧奖。《钢琴课》于1990年四月首演于百老汇沃特·科剧院,该剧以非裔文化特有的诗意,尖锐的历史视角,独特的戏剧隐喻以及时刻出没的鬼魂,呈现了四十年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钢琴课》是威尔逊以二十世纪美国黑人生存状态为主题的系列历史剧中的一部,系列剧的每一部剧都代表了一个十年。美国黑奴解放后,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依然顽固存在。从一九五七年九月美国联邦部队进驻阿肯萨斯小石城的一所高中以强制实行白人学生与黑人学生的同校制度开始,到一九六四年约翰逊民权制度的改革和一九六八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威尔逊的历史剧所关注的正是美国黑人的这一苦难的历程。
  
  奥古斯特·威尔逊,一九四五年四月出生于匹茨堡,其母为非裔,其父为德裔移民。他在工业城市匹茨堡长大,曾经是一所一千五百学生的学校中唯一的黑人孩子,种族歧视伴随着他的少年时代。他十六岁那年离开学校,在社区图书馆、街头和黑人民权运动中接受教育。一九六八年,他与一位朋友在匹茨堡创立了黑色地平线剧院。从八十年代初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间,威尔逊完成了展现二十世纪美国黑人百年生存状态的《匹茨堡轮回》的十部十年系列剧,从一九零零年代到一九九零年代,这十部系列剧除了《钢琴课》之外,还有《广播高尔夫》(2005)、《海洋的瑰宝》(2003)、《赫德雷二世》(2001)、《便宜货》(2000)、《七把吉他》(1996)、《两列奔驰的火车》(1992)、《乔·特纳的来和去》(1984)、《围栏》(1987)和《玛·雷尼的黑底》(1982)。他曾七次获得纽约戏剧评论奖。他的《围栏》获1987年度的托尼奖与普里策戏剧奖,《钢琴课》获1990年的普里策戏剧奖。他的一系列剧作为美国黑人文化的历史,为美国文学和百老汇戏剧竖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2005年十月二日他在西雅图去世。为了纪念他,百老汇弗吉尼亚剧院改名为威尔逊剧院。
  
  按《匹茨堡轮回》系列剧作品年代背景为序,写于2003年的《海洋的瑰宝》为十年剧的第一部。该剧的背景是1904年的宾州匹茨堡市威利大街的1839号,剧中活了285岁,性情刚烈的家族女掌门人埃丝特姑妈迎来了黑奴出身为联军做过侦察的索利·金斯和从阿拉巴马州来匹茨堡寻找新生活的年青的自由民巴洛。巴洛在寻求精神的赎救,埃丝特姑妈安抚他,引导他走上了奋发觉醒之路。十年剧的第二部是《乔·特纳的来和去》发生在1911年的一家黑人收容所,收容所里的每个住民都与黑奴制的过去和城市的今天有着令人感慨的不同经历。《玛·雷尼的黑色基调》是十年剧的第三部,其时代背景是1927年芝加哥一家破产的唱片录制坊。故事呈现了当年传奇人物蓝调女歌手玛·雷尼在种族社会中起伏跌宕的生存境遇。
  
  《钢琴课》是《匹茨堡轮回》的第四部。第五部是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黑色神秘喜剧《七把吉他》。故事发生在1948年匹茨堡一家贫民公寓的后院,朋友们正聚会哀悼一位刚刚去世的蓝调吉他手和歌手。这位年轻的音乐天才怎会不寻常地突然死去呢?《围栏》是系列剧的第六部。剧中的黑人棒球明星特罗伊·马克森在1957年是个垃圾工人,他觉得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圈住了他的围栏。在他鼎盛时期,种族隔离使他不能加入棒球联盟,而种族融合后,他已超过棒球运动员的年龄。为此,他不让自己的儿子从事职业棒球。马克森没有明白他生活中的一切围栏正是他心中的围栏。该剧曾荣获普里策和托尼等多项戏剧大奖。
  
  十年剧的第七部是《两列奔驰的火车》,一个发生在1960年代匹茨堡一家咖啡店里几位客人与一位女招待之间的故事。剧作家通过这部契科夫风格的作品,揭示了在那个经济将要起飞的年代里美国黑人生活的真实以及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写于八十年代的《便宜货》是十年剧的第八部,剧中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城市改建使出租车老板贝克的生意无以为继,出租车公司的危楼被贴上了拆除的标志。此刻贝克正在等待因谋杀罪在狱中服刑了二十年将要回家的儿子。
  
  威尔逊写于二零零一年的《赫德利王二世》是他最为黑色幽默的一部剧作,关于八十年代匹茨堡的一个黑人惯犯决心要重建自己生活的故事。为了筹一万美金开个影视店,他专偷电冰箱来卖。这是十年剧的的第九部。《广播高尔夫》是十年剧的最后一部,也是威尔逊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部剧作。剧中的场景是九十年代匹茨堡的地产开发公司。地产公司的黑人老板威尔克斯夫妇都是常青藤名校毕业的律师。他们准备开发重建威利大街一带的街区,建造高层公寓,并引入大型连锁商店。而埃丝特姑妈住的威利大街1839号将要拆除,这所象征着黑人历史的故居追溯到1619年第一艘海轮满载着非洲黑奴来到弗吉尼亚的往事。
  
  这十部系列剧故事间并无严格的关联,部分人物以不同的年龄出现在几部剧中。比如住在威利大街1835号的埃丝特姑妈,在《海洋的瑰宝》中她是285岁,而在《两列奔驰的火车》中她已活到322岁。她在《赫德利王二世》中的1985年去世。埃丝特姑妈去世几年后,她的象征着北美黑奴历史的房子将在《广播高尔夫》中彻底消失。
[NextPage]  《钢琴课》无疑是威尔逊剧作中最为诡谲、最具戏剧性的作品。此剧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六年的匹茨堡,作者的视野从遥远的非洲土著传统到美国今日的都市文明。剧中故事的矛盾跨越了一段悠长的岁月,而它的中心是一架雕刻着非洲图案的立式钢琴。这架立在伯妮斯·查尔斯家客厅一角的钢琴上雕刻着图腾般的人像与场景,似乎在倾诉非洲文化的自豪与美国黑奴的苦难。那是黑人查尔斯一家四代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家族历史的见证。当伯妮斯的兄弟从密西西比来到匹茨堡,姐弟间争夺这架钢琴的冲突就开始了。
  
  故事从威利带着同伴利蒙来到姐姐伯妮斯家中开始,威利与叔叔多克举杯庆贺白人苏特落井淹死。他打算卖掉家中的钢琴,用这笔钱买苏特的土地,他的祖辈曾是这块土地上的黑奴。
  
  由于苏特的鬼魂口中念叨着威利的名字频频在家中出没作祟,伯妮斯肯定是兄弟威利把苏特推入了井中。她拒绝了威利的卖琴计划。晚上,教士埃弗里来到伯妮斯家中向她求婚,伯妮斯请求埃弗里为她们的屋子驱鬼。
  
  当年,苏特的祖父是黑奴查尔斯家族的主人,老苏特为了买进他心爱的钢琴就卖掉了伯妮斯的曾祖母和祖父。但老苏特的妻子思念被卖掉的这两个黑奴,就让伯妮斯的曾祖父将他妻子和儿子的脸雕刻在钢琴上。老查尔斯除了雕刻自己的妻儿,还将自己的父母和家族历史的场景都刻在了这架琴上。
  
  后来,伯妮斯的父亲查尔斯觉得苏特占有这架琴就等于继续奴役着他们家族,便偷了这架琴。白人暴徒放火烧了查尔斯的家,还将查尔斯和流浪汉们烧死在黄狗铁路的车厢里。
  
  伯妮斯不让威利搬走钢琴,因为它是他们家族历史的见证。她指责威利总是干盗窃杀人的坏事,她的丈夫克罗里也因威利而丢了性命。这时,女儿玛丽莎突然在楼上惊恐地尖叫,苏特的鬼魂又出现了。
  
  第二天威利正在给玛丽莎说黄狗鬼魂的事。伯妮斯进屋要威利离开。两人继续争吵。威利和利蒙开始搬动钢琴,伯妮斯则用克罗里的手枪逼住了他们。
  
  剧终时,在威利与楼上苏特鬼魂进行生死搏斗的危急时刻。伯妮斯猛醒,她打开钢琴唱起了《我要你帮我》。她唱着,呼唤着祖先。咆哮作祟的屋子顿时宁静了。威利下楼来,他要搭夜班车返回南方。
  
  剧中这架有着137岁年轮的钢琴见证着黑奴苦难的历史:在密西西比,白人黑奴主老苏特用他的黑奴换来了他心爱的钢琴。老苏特的妻子思念这两个被卖掉的黑奴,就让伯妮斯的曾祖父将他妻儿的脸雕刻在钢琴上。于是,正象剧中多克所说,“现在她钢琴也有了,黑奴也有了。”对于黑奴主的苏特夫妇而言,黑奴只是他们的礼物和物品。伯妮斯的曾祖父除了在琴上了刻下自己的妻儿,还刻下了自己的父母和家族生活的场景。在她曾祖父的眼中,那钢琴象征着家族的团圆、家族的历史。伯妮斯的父亲查尔斯深知那琴上的雕刻就是家史。他说“那是我们家族的历史,只要琴在他的手里,我们仍然是奴隶”(多克的回忆)。查尔斯爸爸终于偷回了这架钢琴但他为此而丢了性命。
  
  查尔斯爸爸死去后钢琴就成了生者与死者的连接。在第二幕第二场戏中,伯妮斯说晚年奥拉妈妈的身心完全倾注在这架琴上,她在琴声中与死者对话:“……自从我母亲去世后,我盖上琴盖后从来没有打开过它。我只是为母亲而弹奏。我父亲去世后我母亲似乎把她生命的全部投入了这架琴中。她一直要我弹奏……请来尤拉小姐给我上钢琴课……她说在我弹琴时她能听到我父亲跟她说话。我过去总觉得琴上的雕像活了过来,在屋子里走动。有时我能听到我母亲在跟他们聊天。……我不再弹奏这架琴是因为我不想惊扰他们的灵魂。”
  
  作者在剧中的拷问是,你如何对待你与家族的过去?你如何将它融入你的现在与未来?面对着这架承载着一个黑人家族几代人的恩仇债偿的钢琴。弟弟威利要卖掉钢琴买下土地来来赢得自己的成功与未来而为祖辈复仇。而伯妮斯则执守于这架浸润着几代亲人血缘的钢琴,因为它是查尔斯家族昔日苦难的见证;威利为钢琴的来历而自豪,催促姐姐将琴的历史,告诉女儿,传诸后代。在第二幕第五场戏中,他说,“如果你要跟她说事,就说那架钢琴。你甚至从来就没跟她说过这钢琴的事。就象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好像她得躲开,藏在哪儿似的。你应该在月历上标出查尔斯爸爸把琴搬进这屋子的日子,在上面画个圈……每年在这个日子开个聚会。庆祝一下。如果你那样做,会带给女儿快乐的生活。”但对伯妮斯而言,钢琴令她敬畏,她不去碰它,不去弹它,甚至不让女儿知道钢琴的身世,以免惊醒那愤怒的鬼魂。
[NextPage]  威利觉得钢琴是一笔赌注,能为他搏得他父亲梦寐以求的自由。在最后这场戏中,威利声称他买下苏特的土地就像他们的查尔斯爸爸夺回钢琴一样,在日历上留下了难忘的一天。在作者的笔下,这两个人物没有对错。姐姐伯妮斯肩负着太重的历史奴役,无法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而兄弟威利则对家族的遗产过于轻佻自负,误以为仅凭金钱便能买到他在白人世界中的平等与自由。恰如威尔逊作品中的所有美国黑人,这对姐弟,无论是现实,或是宿命,都必须面对历史,他们首先得向历史跋涉,从而才能走向未来,赢得未来。如果他们无法在家族血缘的历史中,在琴雕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他们自身的共同命运,他们相互之间是无法和解的。
  
  《钢琴课》一剧的诡谲之处在于几代人的梦魂萦绕与鬼魂的出没作祟,苏特的鬼魂、黄狗的鬼魂、祖先的鬼魂,还有克罗利和克里奥莎的鬼魂。这些鬼魂展示了基督教、民间迷信和非洲神话的混合。譬如,埃弗里将黄狗的鬼魂描绘成“上帝之手”;最后一场戏中弟弟赤手与鬼搏斗和姐姐弹唱呼唤祖先的驱鬼等等。而鬼魂之间最大的争斗发生在苏特家族于查尔斯家族之间,发生在白人家族于黑人家族的几代人之间。这些鬼魂为了复仇而萦绕不散。老苏特鬼魂的回归是为了夺回钢琴,为了被谋杀而复仇,而黄狗的鬼魂则为了复仇而杀死了小苏特……
  
  剧中出现了一系列非洲传统歌谣,有做工歌、旅行歌、蓝调和布吉,象征着黑人的历史与文化。在此剧的开头,威尔逊为查尔斯家族的历史引用了这样一节民谣:“轧我的棉花/卖我的棉籽/买给我宝宝/她要的一切。(斯基普·詹姆斯)”
  
  而在剧末,当威利在楼上与苏特的鬼魂搏斗时。猛醒的伯妮斯掀开琴盖,弹唱起《我要你帮我》,她唱着,呼唤着查尔斯家的祖先。咆哮的鬼魂终于离去。威利这时明白了祖传钢琴神圣的力量—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而伯妮斯也终于放下了家族历史的沉荷。姐弟间最终和解了。
  
  拒绝沉溺于辩论是威尔逊及其剧作的独特的人格和艺术魅力。威尔逊的作品并不在结构与形式上标新立异,但他真挚的激情和融历史大事于舞台寻常生活的艺术手法令人惊叹。《钢琴课》一剧体现了威尔逊一贯的诗情画意的风格,剧中人在交谈时也似乎在吟唱,但剧中展示的美国黑人的精神境遇依然严酷—黑奴制度留下的阴影难以消除。正如《钢琴课》所呈现的美国黑人的种族困境对人们的提醒:美国黑人既不能失去他们的历史又不能放弃他们的今天。对威尔逊而言,历史是一种宿命,“我不断地回溯历史的主题是人们寻根的需要……犹如站立在祖辈的脚印之中……我们分担着共同的过去,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历史和一个共同的未来。”遗憾的是威尔逊未能看到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这一场景应该是《匹兹堡轮回》系列剧结尾的最精彩的一幕。

  (
实习编辑:季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